“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
198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之上,韦唯以一首《爱的奉献》,不知唱哭了荧屏前的多少观众,而这首歌随后也成为了其代表之作,随着时光荏苒,经久流传。
相信不少当年曾观看过那届春节联欢晚会的小伙伴们,应该还会有些印象,就在韦唯演唱歌曲之前,一袭白衣的鞠萍曾颤声介绍了身旁的一位姑娘。
89春晚之上,一袭白衣的鞠萍
随着鞠萍的缓缓陈述,刚刚看完黄宏、笑林小品的观众们,面容逐渐转向肃然,而现场不少女士的眼圈,也开始不由地泛红起来。
镜头随后转向鞠萍身边的那个姑娘,此时的她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而坐在她身旁的聂卫平与其姐姐聂珊珊,此刻,也是百感交集。
韦唯演唱《爱的奉献》的现场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眼前的这个姑娘和“棋圣”姐弟俩,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这事儿还得从1985年开始说起,当年,十五岁的龚义霞第一次来到北京,当时的她是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竟会随着这次进京,最终发生了那么大的改变......
来京的小保姆
安徽省无为县,位于长江北岸,虽然土地丰饶,但由于人多地少的原因,当地民众的生活一直比较贫困。
八十年代无为县的北大街
改革开放之后,无为县里的年轻人开始陆续走出家乡,走向大家憧憬已久的大城市,其中就有不少人一路北上,最终来到了遥远的北京城。
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们,大多学历不高,他们来到北京之后,不少人选来选去,最后在社会的服务行业内落了脚,而其中一些女孩儿们,最终选择了家庭保姆这一行业。
这些出身贫困、来自于农村的女孩儿们,因为踏实肯干,性格朴实,深受当地民众们的欢迎,特别是来自于无为地区的保姆们,更是获得了大多数人的称赞和肯定。
在当时的北京,就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北京保姆数安徽,安徽保姆数无为。”
1985年6月,十五岁的龚义霞随着村里面的姑娘们一起,离开了无为老家,一路颠簸,最终来到了北京。
第一次走出乡村的龚义霞,站在长安街的街头,看着眼前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的同时,也不由地产生了一丝胆怯:
自己即将在北京遇到的那户人家,好相处吗?
几天之后,经人介绍,龚义霞来到了南池子东面胡同内,一户姓聂的人家家中做保姆。
刚开始,龚义霞还不知道,她所进入的这个聂家,便是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棋坛名人——聂卫平
的家。
年轻时的聂卫平
当时,聂卫平和父亲、二姐聂珊珊以及二姐的儿子然然,住在一起。
聂家之所以找保姆,主要是为了帮助聂珊珊一起,照顾年迈的父亲,以及帮带一下家里的孩子。
多少年后,聂卫平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龚义霞的情形:
当天我从棋院回到家,便看到家里多了一位秀气腼腆的女孩儿,女孩儿看上去十五六岁,衣着朴素,手脚利索。
二姐向我介绍道:“这是小霞,老家安徽的,上午刚过来,帮着照顾一下家里。”
(这里为了阅读方便,后面统一称龚义霞为小霞)。
八十年代的聂卫平围棋职业生涯如日中天,在中日围棋赛中更是带领中国队屡次反败为胜,成为了那个时代,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围棋比赛中的聂卫平
小霞以前在电视上也曾经多次见到过聂卫平,知道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因此,当她看到聂卫平陡然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之时,不由地感到十分紧张。
当天,小霞被聂珊珊拉着出来打招呼的时候,她低着头双手拉紧着衣服,怯生生地喊了声“哥”,然后便逃一般地,一头钻进厨房忙活去了。
聂卫平的名人身份,让小霞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平时在家中,小霞和聂卫平说话都不敢抬头,更不敢与他一起在桌上吃饭,不是躲在厨房忙碌,就是拉着然然在一边玩,尽量逃避与聂卫平的交流。
很快,聂卫平就察觉到了小霞的异样,为了缓解小霞的拘束,平时不太喜欢说话的聂卫平,开始主动跟小霞打招呼、唠家常。
聂卫平对小霞说:
“小霞,你既然进了这个家,咱们以后就是一家人。我在外面虽然有些虚名,但在这个家里,我就只是你的大哥,以后千万不要那么见外。”
面对聂家人的真诚、随和,小霞也逐渐放下了心中的疑虑和戒备,慢慢地放开心怀,最终融入到了这个家庭之中。
在这个家里,小霞干活认真、努力,赢得了家中所有人的认可和感激。平日里,小霞和聂珊珊一起,辛苦地照料着年迈的聂父,同时还得照顾年幼的然然。
每次,聂珊珊看着小霞忙里忙外的样子,总会十分感激地对她说:
“辛苦你了,小霞妹子。”
小霞总是憨笑着说:
“这算什么呀,我能来你们家干活,也是缘分,况且你们对我又这么好,这点儿活儿,本身就是我份内应该做的。”
聂珊珊对小霞踏踏实实地为这个家庭的付出,感到十分欣慰和感激。
而她们两人,随着平日里的相处日久,也渐渐变得无话不谈,彼此之间的感情愈发亲浓。
特别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更是让聂珊珊再也无法割舍,自己与面前这个女孩儿的感情。
姐妹情深
1986年,春节前的一天晚上。
一连几天,都在忙活着筹备年货的聂珊珊,在吃过晚饭之后,感觉有些劳累,随后便早早地睡下了。
然而,到了半夜,聂珊珊的身体突然开始难受起来,不仅多次呕吐,还发起了高烧。
聂珊珊
当晚听到然然哭闹、二姐屋内不断有动静的小霞,悄悄推开了聂珊珊的门。当她看到屋内聂珊珊发病的情况之后,便赶紧叫醒了邻屋的聂卫平,随后两人迅速将聂珊珊送进了医院。
经过医生的诊断,聂珊珊这是体虚感冒所致,虽然没有生命威胁,但尚需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在那段时间里,小霞一连数日,衣不解带地守在聂珊珊的床前。在此期间,小霞自己也患上了感冒,虽然当时也是头疼脑涨,但她却始终在一旁忍着,坚持照顾着聂珊珊。
躺在病床上的聂珊珊,看着小霞守在自己的床前,疲惫不堪的样子,心疼万分。
她劝小霞早些睡,但这个执拗的姑娘却始终摇头不肯,她生怕自己睡着了,聂珊珊的吊瓶打完了、或者管子掉了,自己发现不了。
最后,聂珊珊只得威胁她道:
“小妹,你要是不睡,我就直接拔掉吊瓶,这病,我也不治疗了。”
小霞看聂珊珊虎着脸,毫不妥协的样子,一时也没有办法,便只好说:
“二姐,那我睡十分钟,到时间你可千万要喊醒我呀。”
随后,小霞便侧身躺到了简易床上,因为实在是太困了,小霞的头刚一沾枕头,轻微的鼾声便随后响了起来。
这鼾声让聂珊珊听了,顿时感动不已,这得是多累呀,才沾到床就困得睡熟了,多好的小妹呀!
正在聂珊珊百感交集之时,旁边的小霞却突然身体一抖,猛地坐了起来,并下意识地伸手摸向了聂珊珊。
一摸对方手上的吊瓶管子都在,小霞这才长出了一口气:
“吓我一跳,刚才梦里梦见二姐手上的管子掉了,我心里一惊,赶紧爬起来看看,幸好没事。”
原本一直控制着感情的聂珊珊,看到小妹对待自己如此真心实意,顿时再也忍不住,她猛地抱住了小霞,泪水瞬间溃涌而出......
“小霞,”聂珊珊喃喃地说道:“咱姐妹俩,以后永远都是亲姐妹,只要你不想走,姐绝对不让你走,这个家也是你的家。”
当时的聂珊珊是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和小妹的约定,转眼竟会面临着无奈的诀别;而眼前这个灿烂如花的小妹,未来将会不得不面对,那么残酷的病魔突袭。
病痛袭来
1987年年初,小霞在日常干活之时,总是感觉腰椎有些隐隐作疼。刚开始她觉得应该是劳累所致,便买了几贴膏药贴敷在腰间,想要缓解一下,但效果却并不理想。
一直拖延到了三月份,小霞的腰椎疼得愈发厉害起来,直到有天半夜,小霞在床上疼得直哭,聂珊珊这才知道,小霞病了。
第二天,聂珊珊便带着小霞去了附近的医院进行诊治,医院当时也没有查出确定的结果,随后将之归结于腰间盘突出。
这种病需要静养,不能干体力活。当时聂珊珊安慰小霞,说北京的医疗条件好,让她就在这里安心养病,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平时的活,能干就帮忙干些,干不动也不要紧,工资不会短缺她的。
但小霞却过意不去,她知道这个家有多忙,本来聂珊珊和自己一起照顾老人、孩子已经很辛苦了,如今再加上自己这个累赘,自己于心何忍。
自己不能拖累二姐,不能拖累这个家。
几天后,小霞不顾聂家的挽留,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临走前,聂珊珊给小霞买了一大包的礼物,并亲自将她送上了火车。
八十年代的北京站
聂珊珊对小霞说:
“小妹,你还年轻,恢复得快,等你身体好了,你就回来,聂家的大门永远都是为你敞开的。”
当时的聂珊珊以为,小霞身患的只是腰间盘突出。年轻人,休息一段时间,应该就能恢复了。
以后,彼此相处的日子,还长着呢。
然而,过了几个月,一封从无为县发来的电报,却让整个聂家的人都惊呆了。
小霞出事了。
我们一定要救你
小霞回到家,来到县里诊治,当时的县医院的医生也认为是腰间盘突出,随后小霞便回家开始了静养治疗。
然而,一个月过去之后,她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起来,甚至一度连地都下不成了。
随后,家人赶忙将她送到了市里面的医院,经过专家会诊,最终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诊断结果——脊椎骨瘤
,而且此时她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
八十年的医院
在随后与医生的交谈过程之中,小霞得知,这种病的治疗,在当时十分棘手,而且当地医院还没有治疗成功的案例,同时治疗所需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这笔开支对于家庭贫困的龚家来说,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
当天,眼泪流干的小霞,平静地对想要砸锅卖铁、卖血筹钱为她治疗的父亲说:
“爸,咱们走吧,反正也是治不好的。”
随后,小霞不顾家人的劝阻,坚持办了出院手续,回到了家中。
选择回家,就等于是选择了死亡,年轻的小霞纵然有千般不甘,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那段时期,小霞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自己才十七岁就要死了吗?她一次次抱着被子,蜷缩在角落中哭泣,却又一次次无奈地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过了段时间,平静下来的小霞开始安排起自己的“身后事”,看着屋内的几个姐妹们,小霞突然想到了自己还有几件衣服放在北京的二姐那里。
自家穷,那几件衣服,让二姐帮忙寄回来,以后这些妹妹们,还能穿得上。
于是,小霞便让家人给聂珊珊发了封电报,在电报里,小霞告诉聂珊珊:
自己快不行了,以后没办法再去聂家了,想请二姐帮忙,把自己留下的那几件衣服寄回来。
八十年代的电报
这封电报送到聂家的那天,聂家上下在震惊之余,也很快做出了决定。
几天后,小霞没有收到北京寄回的衣服包裹,反而收到了一封催她赶紧进京治疗的电报和随之附上的200元路费。
在电报里,聂珊珊没有多说,但那句“小妹,我们全家都在等你来!”
让聂珊珊当天下午,捧着电报,看一遍,哭一遍。
这封电报,也让已经沉沦在无限黑暗之中的小霞,再次看到了一丝希望的光芒。
几天后,小霞和父母,怀揣着最后的希望,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求生之旅。
爱,创造了奇迹
抵达北京的当天,聂卫平和二姐便将小霞安排住入了北京积水潭医院,经过专家的再次会诊,最终确认,小霞患上的确系脊椎骨瘤。
北京积水潭医院
这种病在当时治疗非常棘手,根据聂卫平后来的回忆描述“这种病在当年很可怕”
,而且治疗费用十分高昂,治疗期间,至少需要两万余元。
八十年代,两万元的概念是什么呢?在当时,普通职工每月工资不过几十元,即便是像聂珊珊这种干部职工,也不过百余元左右。虽然聂卫平当时在社会上有些名气,但在那个年代,他的工资和一般工薪阶层,也是相差无几。
巨额的治疗费用,让小霞的眼睛,再次黯淡了下来,她对聂珊珊说:
“二姐,我不治了,咱回家。”
聂珊珊却十分执拗地对她说:
“有一线希望,咱们就一定要治疗,钱的事儿,你就别管了,你在医院安心治疗就行,姐想办法。”
当天,聂珊珊去银行取出了自己所存的全部积蓄,一共四千余元,加上弟弟聂卫平一起凑的钱,总算是给小霞交上了前期的治疗费用。
随后,小霞进行了数次牵引大手术,所幸手术比较成功,小霞和众人在欣喜之余,也再次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然而,每天的医疗单据,却让聂珊珊在欣喜之余,也不禁发起愁来。
前期的治疗费用,已经快花完了,龚家没有多少钱,自己也花光了积蓄,接下来的治疗费用,该怎么办呢?
1988年元旦,医院再次向聂珊珊催缴手术费,一向坚强的聂珊珊陷入了深深的困难之中。
小霞正在恢复,她不想放弃,也不能放弃,但钱,是真的没了。
就在聂珊珊陷入困境、一筹莫展之时,1月12日,《北京日报》闻讯报道了龚义霞的境遇。随着新闻的发布,北京的热心市民们,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一块、五块、十块、一百块,众人拾柴火焰高,才一两日,大伙儿便凑齐了小霞剩余所需的医疗费。
经过了六次牵引大手术,几个月后,小霞最终康复出院,出院后的小霞婉绝了二姐聂珊珊要她继续留在北京休养的建议,最后回到了安徽老家。
在安徽老家,小霞恢复得很快,她给二姐写信,说等过了年,彻底恢复了,就去北京看望二姐。
然而,就在当年年底,小霞却意外地收到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剧组的邀请,请她参与晚会现场的录制。
随后,小霞便动身北上,在春晚的现场,再次见到了二姐和哥哥聂卫平。
春晚上的龚义霞
当晚,在鞠萍介绍完小霞来京治病的感人经历之后,小霞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扑在了二姐的怀中,放声痛哭。
在这感人的瞬间,音乐旋律缓缓奏响,一曲《爱的奉献》配合着如此感人的故事,深深地印刻在了全国人民的心头。
春晚之后,小霞回到老家,期间,聂珊珊因为不放心,还专门去安徽探望过小霞。看着小霞手术后不能干重活的情况,同时家中家徒四壁的样子,聂珊珊对小霞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担忧。
“二姐,我会好好的,你别担心。”分别之际,小霞将二姐送到了公路边,她抱着聂珊珊哭着说。
聂珊珊给她擦着泪,对她说道:
“小妹呀,你以后一定要坚强,要好好生活呀。”
两个人在路边,一直哭着说着,直到汽车来了,才最终洒泪作别。
“二姐,我以后一定去北京看你。”小霞追着渐行渐远的汽车,对着汽车远去的方向,大声喊着。
山谷寂然,只有阵阵回响......
当时的两人都没有想到,这一别,今后几十年间,竟再无相见之日。
后来
在后来的日子里,因为不能下地干体力活,小霞在父母的帮助之下, 在村头开了个小卖部,自食其力。虽然收入微薄,但经历过生死的她,已经很知足了。
对于小霞来说,唯有好好活着,才能不负二姐、哥哥、以及家人、社会好心人们对自己的期望和帮助。
每年过年的时候,小霞总是不忘给二姐打一个电话,每次二姐都问她有什么困难需要她帮忙,要强的小霞都会说:
二姐,你放心,我没事,挺好的。
小霞守着自己的那间小卖部,春去冬来,寒来暑往,过着平静的日子。这些年,村里面同龄的姐妹们都陆续结婚生子,唯独小霞始终孑然一身,她原本觉得自己不能干活,是个“残疾”,不会有人看上自己的。
然而,命运却并没有抛弃这个坚强的姑娘,同村一个叫汪国富的青年,不久走进了她的生活,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真诚交往之后,两人最终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婚后,在汪国富的关爱之下,小霞的生活、身体也逐渐好转了起来,1998年春节过后,小霞产下了一名健康的男婴。
回到家中,小霞将自己得子的喜讯,告诉了北京的二姐,并恳请有文化的二姐给自己这个孩子起个名字。
聂珊珊得知小霞当了母亲的消息,非常欣慰,她给孩子买了一大包的衣服,寄了过去,同时也给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寓意深远的名字——“汪康”
,希望这个孩子以后一生都能健健康康地生活。
聂珊珊在给小霞写的信中感慨道:
“小霞,知道你结婚并有了孩子,全家人都替你高兴,经历过磨难,这样的大事对你来说,尤为可贵,相信你和家人的生活,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在随后的日子里,忙于照顾缠绵病榻的父亲,以及抚育年幼的儿子,几次想要去北京看望二姐的小霞,始终未能成行。
每年的电话,便成了小霞向二姐倾诉思念的唯一寄托。
然而,2000年的那个春节,小霞打出的电话突然变成了忙音,随后自己写往北京的信也都如同泥牛入海,没了音讯。
自此以后,小霞和聂家的联系便中断了,而这一断就是十几年。
再见小霞
原来,当年聂珊珊搬离了以前住的房子,因为搬家匆忙,将小霞的联系地址、电话簿给弄丢了,自此便失去了与小霞的联系。
虽然双方失去联系多年,但聂家却并没有忘记小霞这个妹子。
2011年11月23日,聂卫平参加在池州举行的中国围棋甲级联赛,趁着来到安徽的机会,他和当地棋协领导闲聊之际,谈到了同在安徽的这个小妹,并提出请求,希望对方帮忙找一找小霞。
为了圆棋圣的这个心愿,当地棋协的领导便托人帮忙寻找小霞,不久,便有了好消息。
虽然善于棋道的聂卫平,心性已经达到止水境地,但对于找到小霞这件事儿,依然不禁喜于颜色。
他曾在自己博客上写道:
“这些年能让人高兴的事并不多,这事却让人很高兴。”
当天,在棋协领导的陪伴之下,小霞推开了聂卫平下榻的酒店房门,聂卫平看着已是中年妇女的小妹,顿时激动不已,他猛地从座椅上跳起来,大声地说到:
“小妹,你来了,好久不见了,快坐,快坐。”
小霞眼里含着泪,她坐在聂卫平的身边,轻声问道:
“大哥,大妈身体还好吗?二姐身体现在怎么样了?这么多年,我一直很想你们。”
“好,都好,知道你一切都好,我们也就放心了。”聂卫平看着眼前的小妹,不禁感慨,岁月变迁,昔日家里的那个小姑娘,如今也已步入了中年。
再见小霞
两人当天下午谈了许久,十几年的音讯断绝,使得双方有着聊不完的话题。
也正是这次见面,将双方断了多年的联系,再次延续了起来。
第二年,小霞领着孩子和丈夫,来到了二姐的家中,在见到二姐的那一刻,小霞对孩子说:
“孩子,这就是妈常给你提的二姨,当年要不是你姨,妈妈恐怕就已经不在了.......”
龚义霞的故事,还曾在当年中央电视台《人与人》的节目中播出过,被称为八十年代社会的温度,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变化之时,内心呼唤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关爱。
在当时,小霞的病不仅牵动着聂家人的心,也让许多北京的热心市民牵肠挂肚,在小霞多次手术的时候,不少市民就曾排队为其献血治疗,可以说,小霞当年所创造的生命奇迹之中,不仅包含着聂家的大爱,也包含着当时社会、民众的关切。
几十年一晃过去了,当年的人都已步入了暮年,那个感人的故事,也渐渐消隐在历史当中,然而,《爱的奉献》却依然在不断传递,社会的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目光也在不断聚焦着社会的温度。
“小霞”的故事,一直都在重复和延续……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每天分享不一样的历史故事,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在下方点赞评论,关注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