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中人才有过渡性养老金。不管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还是企业退休中人,有视同年限就有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是什么?
过渡性养老金的概念,是为了确保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后改革平稳进行,给在改革前参加工作并且改革后退休的“中人”,补发的一部分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属于基本养老金的一部分。它的使命就是确保横跨改革的退休中人的养老金待遇不降低,体现他们在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劳动价值和贡献。
也就是说,过渡性养老金解决的是退休中人的个人账户历史积累少的问题。因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建立个人账户是在上世纪90年代,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建立个人账户是在2014年10月1日,在建立个人账户之前参加工作的人,他们实际缴费年限短,个人账户积累金额较少,会导致养老金待遇水平低,为了不让他们吃亏,就会发放一笔过渡性养老金。
举个例子,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老王是在1990年参加工作,2020年退休,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从2014年10月1日开始缴费,所以,1990年-2014年这24年的时间老王都没有缴费,实际缴费年限只有2014年到2020年这6年时间,个人账户金额较少,因此,就要发放过渡性养老金,体现他在1990年-2014年这24年的劳动贡献,相当于这24年视同缴费了。
哪些人有过渡性养老金?
因此,退休中人才有过渡性养老金,判断过渡性养老金的标志就是退休中人是否有视同缴费年限。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指的是2014年10月1日之前参加工作,同时是在2014年10月1日之后退休的人。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退休中人指的是1997年《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2005年《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
对于退休中人来说,他们一般有视同缴费年限,而这是决定过渡性养老金有没有和水平高低的关键条件。
过渡性养老金只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才有,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来说,没有退休中人和过渡性养老金的概念。
过渡性养老金如何计算?
过渡性养老金有自己的计发公式,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现在叫当年养老金缴费基数)×平均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过渡系数。其中,过渡系数各地规定各有差异,一般为1%-1.4%。
从中可以看出,视同缴费年限越长,过渡性养老金越高。可以来看一个案例演示。
假设退休人员的视同缴费年限有10年,当年养老金计发基数为5000元,个人平均缴费指数为2,过渡系数为1.3%,那么过渡性养老金=5000×2×10×1.3%=1300元。
总之,过渡性养老金并非人人都有,有视同缴费年限的退休中人才有过渡性养老金。具体金额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了解更多过渡性养老金的知识,欢迎关注思之想之,欢迎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