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家非常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要保证这么文化遗产的正常传承,不要让这些艺术失传,所以会采取一些政策或者是措施来保证正常表演,下面是中国戏曲文化之复州皮影戏介绍,一起往下了解下中国艺术文化。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复州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成为大连唯一跻身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据史料记载,皮影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从前使用的影人多为纸制,后来改用驴皮,因此称为驴皮影,亦称皮影或影戏。 复州是在什么年月有皮影戏活动的?据《东北俗文化史》介绍说:辽宁的皮影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来的。由于影班演员少,很容易演出,后来就由军营传到了民间,不久又传到女真族中去。清朝定都沈阳后,许多王府、将军府以及都统府都成立家庭影班进行娱乐。上行下效,民间的皮影戏也随之更加繁荣起来。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北京附近“白莲教”盛行,因京东曾有皮影艺人参加,被诬陷为“悬灯匪”,并下令禁演影戏。滦州皮影艺人被迫大量流入东北。大约与此同时,山东登州皮影也跨海到辽南来演出。据老艺人传说,复州的皮影戏就是从这时才活跃起来的。1959年,县里举办建国10周年大庆展览时,从长兴岛挖出明朝制做的约三尺高的大影人,据保存者说,这是他先人演影时用的。从历史的记载和口碑的传说,复州的皮影艺术活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滦州皮影按影卷(剧本)唱,称为“翻书影”或“卷影”;登州影演出的剧目没有剧本,是艺人口传背诵下来的,演到某种场合和情节时,都有不同的固定唱词和道白,如妇女坐楼时,有“坐楼篇”、“思夫篇”;走路时有“行路篇”;出征时有“旗赞”、“兵赞”;打猎时有“行围篇”,男女相看时有“夸相篇”等,需要什么唱词时,就拿出什么“篇”来。因此称为“南口影”或“流口影”。当时唱影的大部分都是半农半艺的民间艺人,他们熟悉农民生活,唱出来的词句通俗易懂,演出的节目有故事性和趣味性,因此受到了群众的欢迎。由于他们演唱没有剧本做依据,经常没词就乱抓口,致使演出的节目质量粗糙不如卷影文雅。c1920年前后,复州城里和城北的皮影艺人在滦州影的启发下,都改唱卷影了。南部沿海的山区皮影班仍唱流口影(后来也改唱卷影了)。因此复州的影戏从前就有了南北两派。 皮影戏舞台仅有3平方米,用竹竿做支架,用竹篦子支棚顶,然后用青布盖顶并围左右后三面,前面放张长条桌子堵住台口,将长约2.5米,宽约1米的白布做影窗子(影人舞台),台的顶部有个烟筒,筒下吊盏四捻油灯,是影戏的光源。 一个影班,大部都由六七个人组成。演出时,演员分前后两排坐在影窗后。前排左侧第一人是拿影的(导演),中间是贴影的(耍影人的),右为司鼓的(锣、钹、鼓全打),后排是乐队,拉主弦都在中间,其它乐手在两侧。全体人员都参加演唱,剧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都由他们几个人扮演。从前没有女演员,男唱女腔时都得“掐嗓子”唱,才能发出女人的声音来。 影人是由头(称头楂)和身子两部组成的。小影人高约8寸,大影人为1尺2寸,都是人的侧身像。它的双手和脖子上都用线连在一根铁线上,铁线的下头安根细高粮桔杆,表演者操纵这三根杆,就能使影人做出各种动作来。复州开始唱影时,因为观众少,都用8寸影人,后来观众多了,离影窗远了就看不清影人,因此城北皮影班首先改用了1.2尺高的大影人,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接着城南影班也改用大影了。 群众听影最爱听“对丝弦”(弦乐合奏)。据老艺人传说:从前唱影以小三弦为主弦外加笛子和二胡,声音单调轰不起场来。民国年间以大四弦为主弦,接着又增加了扬琴、坠琴、笙、管、牛角、葫芦头、唢呐等乐器,演奏起来群众非常爱听。 从前在复州演出的剧本,大部分都是从关里传来的。经常演出的节目有:《万宝阵》、《群仙阵》、《樊梨花征西》、《界牌关》、《销阳关》、《木阳关》、《盗马关》、《铁丘坟》、《五女兴唐传》、《粉妆楼》、《小西凉》、《五峰山》、《呼家将》、《破洪州》、《水泊梁山》、《岳飞传》、《镇冤塔》、《康王走国》、《全家福》、《十五贯》、《大珍珠塔》、《闯王造反》、《彭公案》、《于公案》、《施公案》、《白蛇传》、《绿牡丹》等,都是长篇剧目,大剧目能演数月,小剧也能演三到五宿。另外还有折子戏,如《王小赶脚》、《打枣》、《快活林》、《十字坡》、《当箱子》、《瞎子抓奸》、《胡迪骂闫》、《天官赐福》等,每个节目也能演出三到五宿。每场演出的时间都在4小时以上,有时观众被剧情吸引住了,就给演员增加报酬,让他们演到第二天早晨鸡叫为止。 那时皮影艺人,一天的工资能顶农民的几天收入。因此不少的民间锁呐艺人和农村的文艺爱好者,都拜皮影艺人为师,学唱影戏谋生。同时农村里的小学生,有的在课余时间里也刻影人演出进行自我娱乐。 1920年前后,每年的夏秋季节,夜间坐在街头树下纳凉时,有时就能听到周围几个屯子在唱影戏的锣鼓声,可想那时的皮影戏是多么活跃。 那时复县境内先后出现了很多皮影艺人,在群众中有声誉的有陈海令、杨成翰、孙永富、孙永安、张荣、孙会昌、王长顺、徐国楼、陈吉海、温长贵、郭庆祥、郭头春、陈无善、马传亮、马传林、王舒文、温传敏、徐德元、高永丰、康永太、宋德新等数十人。目前,复州皮影戏仍现有德胜班、义和班、温家班、韩家班,现遗存的手抄影卷尚有200余部。 复州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传播文化知识,保留、传承民间有价值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人物掌故等方面,起到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从复州皮影戏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涵盖了社会生活,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小结:非物质遗产是我们中国不可缺少的文化艺术,很多人现在都喜欢看电视,玩手机,忽略了中国的文化艺术。
你可能还喜欢: 木偶戏作文200字 木偶戏作文精选 皮影戏种类有哪些 各地皮影戏介绍 皮影戏陈雪月的资料 你知道她是谁吗? 中国戏曲大全之环县道情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