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学之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五和”原理
孔子认为每个人生活在和谐美妙的大自然中,享受自然的恩赐,“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与之而无私”。人类要生存延续就应顺应自然,得山水之性,感受人与自然的亲和,享受环境馈赠。 点击和合文化网
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以及非生物都是自然而发展的。张立文先生和合学中和生意识的基础和基点是“地球村意识”。自然既是延续人类生命的创造者与此同时又异化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在自身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成为自然的主宰者;反过来人类亦在不断地创造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悄无声息地制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使自然主宰、支配着人的生命。所以在这种息息相关的生存互动关系中,人类与自然应该建构共生意识,不至于使自然或者人类这两者中的任何一方被另一方毁灭或者吞噬。和生意识即以共生意识为基础和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精神体现。
人类本身就是社会性的存在物,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二者互相渗透,所以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的“君子”是指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对待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孔子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只能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在多样性多元化并存的基础上建立。
张立文先生也认为“和处”是一种“和而不同”的精神的表现。“共处”意识是要与“共生”意识相联系的。一旦离开了自然、社会,人类就不会存在于世。人们想要自己本身能够生存发展,但也要让自然、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由于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素质的差异,人们必须要相互共处,否则就会发生冲突和暴力的对抗。这就是所谓的“和处原理”或“和处意识”。在当今不安定的社会时代,我们要让共处意识超越不自觉的外在他为的强制层次,成为人类自觉的内在主动承担的责任。
人从一出生就不可避免地处在生产关系之中,在与他人的关系处理上,孔子提出了“忠恕”原则。“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忠”在孔子思想体系中表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一般意义来说,“恕”就是推己及人。“恕”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的,孔子将其表述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张立文先生“和立”原理所提倡的是以宽容的胸怀、开放的心态去接纳自然社会、他人。“和立”以“和生”、“和处”为基础。每个人也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至每个人的心理结构、性格、气质等等都大相径庭。因此,必须要建立和立意识。和立是“己欲立而立人”的立己立人的精神体现。
和谐不仅仅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他人的和谐,也需要人自身内心能够和谐融洽,不需要去强迫自己的内心或者违背意志去改变外部环境。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今天的社会给人们的压力太大了,要学会运用减法。一个人只有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心评判体系,才能不被外在压力所压迫变形扭曲自己,而是实现一种生命张力,以“和达”的心境在无形中化解压力,从而实现个人内心的和谐我们认为,这就是张立文先生提出“和达”的目的。
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精神文明都应该乐天豁达。尽管生态环境、自然条件各有优势,社会制度的发展也存在着进步与落后的时间差异,但既然是共同生存在同一个“地球村”的自然环境之中,就必须要允许差异的存在可能每个个体自己走能发达的道路,就是孔子所谓的“己欲达而达人”的达己达人精神。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危机,各种信仰以及人类自身的精神压力,都需要人类共同的和达意识。因为人是群居的人,是社会的人,不仅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也需要同自身进行沟通。所以要特别重视个体身心的和谐。
了解什么是爱,学会怎样去爱,这是人类能够生存的首要原则当然,“爱人”不仅仅是指要爱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亲朋好友即孔子所说的“亲亲之爱”,我们还必须从“亲亲之爱”的原则出发推己及人,把这种“爱人”的精神推及到整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实行广博宽泛的爱,即孔子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分亲疏、毫无原则和保留地去爱一切所有的人。孔子主张有所爱,也要有所恶,当你爱值得爱的人时是仁,在你恶不值得爱的人时,其实也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