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古村(现平潭街东社区),地处山西中部东侧、太行山中段西麓、阳泉西陲;背靠刘备山、仰望狮脑山、桃河依偎贯穿;背山面水于桃河北岸平衍光鉴的“平潭”旁;是桃河涧谷东西晋冀通衢、战略要冲;历史悠久。深潭名川风光旖旎秀丽,祭祀、庙会文化源远流长。
祀神源远 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灾害无力抵御,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自然现象尤为迷惘。于是产生了对图腾的崇拜,并在拟定的日期去祭祀,后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有了虚幻的反映和存在——对神的崇拜与信仰。这就是古人们最早的对“神”的概念和祭祀始端。《说文·段注》称“祭”为“吕手持肉”,供祀“天地·祖宗·神明也”。“祀”为“祀无已也”。古有:“大祭天地;中祭宗庙;小祭五祀(门、户、中霤、灶、井)”之说。民间人们心内存有避灾趋福的因素,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虚无幻觉,总认为在遇到事情时,有一种摸不清的神秘力量操控着所谓命运,迫使身心空虚。故想法来扭转这种格局,另找依托来崇拜、敬畏和保佑,并去建庙、修寺、筑坛,按各异的信仰请进诸神栖息去奉祀、跪拜。并按每年规定的月日作为祭祀日,届时举行各类的祭祀、上会、歌神、乐神。古庙群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道教、佛教的传入、兴起更增加了祭祀文化体系的内容,并在夏、周时期形成了“傩祭(驱鬼妖)、雩祭(求雨)、腊祭(祀神)”三大礼仪。此礼仪在历史上规模盛大、隆重,从皇家、官衙到民间庶民均参与,不仅广泛而众多,逐渐形成了“会”,围庙而行,集结成“庙会”。
平潭祭祀 古平潭村在祭祀文化体系中,同样受环境、信仰、崇拜的熏陶、感染,形成了本地之俗。奉行“在家尽孝,出门敬神”的行旨,贯穿着“以人为本、以道修人、以儒教人、以神护人”的古哲学理念。五十年代古传傩祭的习俗部分章节还在延续。上元节是闹红火的日期,正月十六赶会、观灯、转黄河、游百病,在这里也不例外。届时一般人家都要在大门上方及院内插和放柏树枝叶,院中放上柏树枝后还要压上一块红土,谓“压瘟疫”,寓意驱逐邪鬼保平安。甚者村内有几个人扮作戏剧人物,敲锣打鼓吹锁呐挨街串户,口念吉语给人家送福,走时不拘多寡都要给吉利钱于他们。村内在大街东阁、西阁外挖坑埋杆搭牌楼,用红、绿长布裹缠,上插松枝、柏枝装饰点缀。马王庙、老爷阁门前及大街商铺门前盘烧棒槌火,还有的悬挂五颜六色吊挂、灯笼。平潭独有盛名的高跷绕街巷表演,老少乡亲看得喜笑颜开,沉浸在红火热闹之中。
桃河虽与平潭相偎,但十年九旱,灾荒频繁,从前人们对风雷雨电虫灾涝瘟旱等自然现象不能科学认识,故而将这一切归之於神灵。先民们总认为天上地下,无不在神灵的控制之中,神掌握着人间祸福之权柄,敬之顺之,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忤之逆之,则凶神降临,蝗旱逞凶,瘟疫肆虐,灾难横行。笃信鬼神是先民生活思想意识形态之主流。“靠天恩赐”之心愿往往不遂,当干旱时还定要崇拜天地、山川。雩祭在继续。早在北宋崇宁五年(1702年)《蒲台神庙醮盆识》中曰:“夫世间灵秀,神明之通变主善罚,此乃阴骘。而升降万物生成,蓋雨顺风调,人之司命。籍五谷丰登,伏以蒲台灵迹,古谓为聖水石。时治平丁未(1067年)岁次遭旱至季夏,初可稼穑,干焦,四民尤懼,四方祈祷,一无灵验。里人忽相率而来取水,未归本土获应。……”吾平潭里人“田福之妻杨氏与西峪古里社长范端、杜和、范应”等人同感灵迹,共捐建醮盆一所敬献(见莆台庙碑)。四民以山石灵异而祷雨此为古平定州域较早记载。赵怀充在撰写的《灵瞻王庙碑》中也说:“天作高山,为镇一方,以助造物,尸其雨旸,爰在昔岁,亢阳为沴,乡邑之民,午雩以祭。”元至二年(1265年)四月初三平潭一社众耆老人等同义井、赛鱼、乱流、五渡、白羊墅各一耄耋老人等重建醮盆工接力于蒲台庙。(见《平定庙会文化》平定州《蒲台神感应记》355页)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四月平潭等六社耆老等人立石蒲台庙刊吕思诚撰《灵瞻王庙碑》。文曰:“蒲台山灵瞻王庙前,有巨石如帽,既崇且广,上有池必成。蒲生於中,虽甚旱,水未尝竭,故蒲之丛郁然翠润可爱,是以名其山云。四月四日献享庙上,前期一曰迎神,六村之众具仪仗引导,幢幡宝盖,旌旗金鼓,与散乐社火层见叠出,名曰起神。明日,性牢酒醴,香纸既丰且腆,则吹箫击鼓,优伶奏技,而各社各有社火,或骑、或步、或为仙佛、或为鬼神;鱼龙虎豹,喧呼歌叫,如腊祭之狂,日脯复起,名曰下神。神至之处,日夕供祀。唯谨岁以为常。”(见《平定庙会文化》《灵瞻王庙碑》361页)提领王钟美之子,小提领让平潭杨德义,西河冯成甫与赛鱼李教谕纠率六村分社相与禋。暑去寒来,逐渐使人们对诸神存有“御灾捍患,泽被苍生”“水旱灾患神实可焉”之功能。春秋晋国赵武遂为阳泉界域著名地方神,行祠遍及境内,以“逢天旱祈雨而辄应”,被奉为“司雨捍灾祷祈之神”,尊其“藏山大王”,行祠统称为“藏山大王庙”。平潭古村历来就有“南山的山,平潭的川”地肥稼丰的美誉,可在十年九旱的自然环境下也逃不脱灾害的侵袭。先民在马王庙也建起“藏山大王殿”奉祀起赵武。并配有幢幡宝盖,万民伞、金瓜钺斧等銮驾仪仗用品供用。凡遇天旱均到此殿叩拜求雨,其他村庄也来请驾出巡司雨。平潭藏山大王塑像可随移搬运,坐驾出行,曾被东北乡他村请去再未送还。当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春夏无雨,村内百姓只好推选时任村长蔡万年为“乡头”,带着銮驾仪仗到平定柏井请回“明灵大王”祷祈司雨。据老者们忆述:“明灵大王”请回停放在马王庙拜殿(俗称大堂2013年改造被折)翌日,蔡万年率众老乡亲在像前上供品,焚香化纸,叩拜祷告,随由蔡洼排房住的“疤广记”男子充当“马痹”(迷信中大王爷的使者。即神的代言人,能通神通人)来魇。该光膀赤足蓬头垢面,一手拿麻鞭,一手拿环刀,在庙院狂蹦乱跳,突窜到大王像前叩拜后,扭头高声呐喊:“地方乡爷听着,大王要到九江口取水,小心侍候”。众唯唯应诺:“知道了,知道了。”乡头传话“起驾九江口”。庙外顿时锣鼓齐响,鞭炮燃放,马痹前开道,年轻人们抬着明灵大王乘坐的銮驾由仪仗队簇拥着,由蔡万年相伴随抬出庙门,众乡亲紧随跟着沿大街由西往东走来。一过“节孝坊”牌楼,马痹就向牛仁极住的正房顶甩麻鞭,原来是求雨不准妇女参与,更不准窥看。“疤广记”马痹发现房上有妇女窥瞧,便甩鞭警示,见鞭而至均被吓退再未敢露面。一路马痹舞鞭玩刀,沿街呐喊,告人肃静回避。一直奔本村郭家店院水井而来。到井口并用木量器,取水五指回庙。确巧午后普降喜雨,渐缓旱情。第二天,銮驾仪仗送回明灵大王于柏井。事后銮驾等物存放到庙东院王宅再未动用。
提起腊祭,早在上古时已形成存在,规模盛大,每年农事毕腊月冬至后第三个戍日举行,是“春祈秋报”的寓意。春天祈求风调雨顺有个好年景,待收罢五谷并秋耕后的冬季,拿丰盛的牲醴来敬献酬谢神,同时,辛勤劳作了一年的农民乃至各行业人同庆,开怀畅饮狂欢。元吕思诚在其《灵瞻王庙碑记》中称古平定人的迎神时:“鱼龙虎豹,喧呼歌叫,如腊祭之狂”(见《平定庙会文化》361页)
一年众多的祭祀仪典中腊祭是最狂热的。后来在山右民间逐渐变成八腊神为驱除虫害旱灾御患之神。我国是农业大国,古时靠天吃饭,只好祈求於虫蝗神、驱蝗神刘猛将军。这也是由原始自然神崇拜向人神崇拜过渡的一种祭祀。平潭“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先民农夫直到五十年代,逢年六月六,七月十五中元节还要拿上香纸及面羊供品到自己养种的田地里焚化祭祀、祈祷,防御各种蝗虫及毛虫侵袭庄稼,求佑五谷有个好收成。
庙宇分布:
平潭古村先民利用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和驿站的优势,采用一庙一神,一庙多祀的办法形成了平潭的祭祀体系。为了酬神的需要,建有戏台子,雅称“乐楼”。
关王庙
平潭关王庙俗称“老爷阁”,又称东阁,位于平潭村老街东入村口,坐西朝东横跨古代晋境通京、秦、鲁、燕、赵唯一必经的平潭古驿道老街上。
庙宇是较大的阁楼式古建筑物,全阁结构以石为台,包砌坚实,为平潭之藩屏,占地面积230平方米。底层门洞高6米,宽5米,洞深l2米,可通行骡马轿车,“蒲峰抱秀”石刻镶嵌在正面门洞中央上方,背面门洞上方镶有楷书“燦霞”石刻。
殿宇悬空而立,殿顶单檐五脊悬山顶灰瓦覆之,正脊雕有葵花排列,两端及脊端均为兽头。殿宇格扇门窗斗拱均有彩画,大殿正门额上悬挂“神聖之極”蓝底金字牌匾。殿内塑有“头戴十二串珠冕旒帝王冠,身穿黄色锦缎绣龙袍,腰系玉带,脚登云鞋,金脸上卧蚕眉,丹凤眼,五绺美髯飘拂,双手稳执七星笏板,魁梧不凡,气宇轩昂,凝神端坐在神龛正中的关公坐像,并塑有关平手捧印、周仓手握青龙偃月刀分列左右侍像。”
三国蜀汉名将关羽在他的生涯中“降汉不降曹”、“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表现他的忠;“桃园结义”、“古城相会”、“华容道放曹”呈现出他的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水淹七军”展现出他的勇;充分塑造忠不顾死,义不负心,勇冠三军的英雄气慨,成为杰出者。后人对他大加歌颂赞扬,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断加官晋爵,将其抬到顶极。
关公本人的这些行为品质不失为当时社会条件下的美德,感染教育着世人。民间对关公奉若神明,顶礼膜拜,寄托希望。清赵翼《陔余丛考》云:“关公庙今日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随着历史的变迁,作为通京大道上的重镇——平潭,逐步昌盛,大宋年间也兴土木建造关王庙——东阁。传说:平潭有一个习俗,每年除夕夜,都要抢头炉香,以表诚心,寄托来年平安,买卖兴隆,五谷丰登。
民国十三年(1924年),牛惇诚村长为延续好村风,保障村民平安,倡导扩建关王庙。淳朴的村民积极呼应,纷纷解囊,多寡不论均奉一份力,献一份虔诚,请能工巧匠补残翻修,雕镂彩绘,重妆金身,将庙修葺一新。远眺老爷阁,气势恢宏,泰然自若,登临瞻望,一条明清建筑街道,店铺鳞次栉比,千年驿道尽收眼底,蔚为壮观。星光之夜沿街璀璨,树影婆娑,安静祥和。
“威镇雄州,故驿尚含蒲峰缘;神游平潭,夕阳偏照灿霞红。”
这里的庙会为五月十八日。庙会之日香客扶老携幼前来拜祭,天井香烟缭绕飘云霄,犹如进入人间仙境。说也怪,每年庙会都会有雨。1974年,平潭村兴办的农村医疗卫生所就设在庙内,真正解决了当地居民和农村人口缺医少药看病难的困难,为拯救当地父老乡亲出了力。可惜1997年平潭改造时拆除。
马王庙(文保寺庙)
平潭马王庙为一庙多祀,居平潭街村西,依傍在平潭驿道北侧,是古平定境唯一驿站配套神庙。始建于隋代时期,据《阳泉市文化志》载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清道光、光绪年间均有修葺。曾遭受过帝国列强毁坏。1941年(民国三十年)王步庆任村长时聘用苇泊村的匠人重塑庙内神像。庙院以石筑台包砌,坐北朝南叠层修建,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庙内上院一排四个神殿,马王殿为主殿,高6.6米,面阔五间,檐深四间,五彩斗拱,隔扇门窗均彩绘,重檐硬山式顶履盖青瓦,殿内砖砌出檐束腰雕花刻纹,神台中央端坐金面马王,头戴元帅盔,身披战袍内着铠甲,腰系玉带,脚登战靴;额上竖眼珠圆玉润,横眼炯炯有神,肋下生有四只手分别执剑、托金砖、掌印、拿金轮,另双手托膝,护心镜光鉴耀眼,衬得马王神气宇轩昂,神态刚毅,面目惊人;左侧塑有翦除凶恶,护国保邦,管领阴间亡魂的道教护神城隍,右侧塑有道教四御之一身穿长袍戴乌帽,慈眉悦目银须飘的土地;神台下塑有手拿钢叉大刀牛头马面二鬼卒站像侍候马王,专捕捉那些祸害百姓的邪恶之徒给予惩处,殿内布局十分阴森,令人毛骨悚然,殿前修有供祭祀活动拜殿。(2013年重修时已拆除。)
马王又称灵官(仙官)马元帅,三眼灵光,灵耀,华光天王,华光大帝。马天君的故事源远流长,元代前已在大江南北民间流行,其扶正惩恶之举深入人心。马王与赵公明、温琼、关羽誉为道教护法神四大元帅;“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载马王和二郎神杨戬、土伯均为三眼神。“搜神大全述”马王是如来身边的至妙吉祥,因毁“焦火鬼坟”违反佛家慈悲为怀教义被罚下凡,赐三只眼投胎于马耳山娘娘腹中,出生后叫“三眼马灵光”,三天便会打架,为除水孽杀死东海龙王,因偷紫微大帝金花枪被困而死。而后又寄灵为火魔公主儿,因出生时左手有个“灵”字,右手有个“耀”字,故名灵耀:拜妙乐天尊为师,学得“风雷龙蛇馘鬼安民”之术,得了三角金砖。因大弄琼花宴,火烧南天门被逼得走投无路,又投胎于鬼子母,出生后为救母亲,入地狱,步灵台,过酆都,人鬼洞大闹三界。玉帝看他三次显圣是个将才,天眼可见三界善恶,命其归真武作护法神永领中界,专惩治人间邪恶。俗话说“叫你知道马王爷长几只眼”鞭教不轨之徒。在驿道设驿站建庙护佑过往名门望族、达官显贵、文人学者、绅士商贾行人非马王莫属。故百姓对其极为虔诚,连“妻财子禄”之祝也祈求马王保佑。
子孙殿 正殿东侧有娘娘殿,俗称子孙殿。殿高4米、五脊六兽,硬山式顶,阔五间,殿内供奉的是马王之母“鬼子母”,即送子娘娘。故将殿修在2.6米高的台基上与正殿一样高耸。攀11台阶登殿敬祀,求生子女者常来此处,香火繁盛,热闹非常。
藏山大王殿 古时人们对气象科学懂得甚少,靠天恩赐。凡遇天旱都到此殿叩拜求雨,有时巧逢降雨便博得百姓信赖。村内置办下銮驾、万命伞,金瓜等仪仗用品,可见听天由命祈求风调雨顺美好愿望纵深,日长变为乡俗。平潭“藏山大王”塑像曾被别村祈雨请走再未送还。
真武庙 在东阁大殿的西面,与关王相背而塑,坐东朝西,面仰街村,中央塑有真武帝像,左脚踏龟,右脚踩蛇,青眉秀眼,胡须飘胸,披黑衣袍罩外,仗剑执旗。金童玉女侍立两旁,俗谓周公、桃花女,分掌威仪、书记三界中的善恶功过。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真武诞辰,屈时祭祀。
文昌庙、献公庙 在东阁天井南房,原在马王庙西正窑洞供奉,当马王庙作为学堂,挪作他用,民国十三年(1924年)时任村长牛惇诚倡议续修关王庙天井段时移到此处。坐南朝北,东西长5米,宽2米,一门二窗,单脊瓦房,室内供奉有文昌帝君神像及天聋、地哑塑像,当1953年设平潭乡后,办居民企业人为损坏。逢五月端午节,文友前往祭祀。
本小庙内还奉祀梅葛神像,每到正月初九,染房均焚香化纸祭祀,求染房兴隆发达。因染业衰落也就冷清了。
五道庙 平潭东西阁外不足百米处各建有坐北朝南硬山式顶的“五道庙”,分别建有房舍、小院、庙门,各占地约20余平方米,庙内供奉“五道将军”。道教叙,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的部神、帮手,专管世人的生死与荣禄,地位比判官高,是阴间大神。谁家有亡故之人时,都要到五道庙奉香告示(报到)交回亡灵,祷告收留住早归冥界,防止对生者不利。五道将军相传似乎代替阎罗王决定世人寿限,他与阎罗不同的是五道将军颇富有同情心,愿帮助成全弱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个具有正义感的冥神。
井神祠 在平潭街西上井北围墙上,用砖彻筑有井神祠,大约高1.2尺,宽1尺。光绪十六年九月间挖井筑墙时所建。逢农历正月初一祭祀祈求维护井水长流不衰,人们饮水平安,惜近代采矿将水系破坏,六十年代干涸,1973年筑集体鸡室毁掉。井神属吉祥神。
河神庙 河神庙在村西近千米处,始建于宋代,庙修在马家坪伸向桃河的一个小山岗上,西边是桃河冲刷形成的小河湾。庙坐北朝南,有庙舍、小院、山门组成,约占地30余平方米,院内古槐树笼罩庙院,也十分清雅又庄严。庙建在自然土岗之上,此岗起到天然“戗埧”功能,又与平潭人为修建古驿道石埧,共同抵御桃河冲击,保护了村庄,村民更加虔诚信仰河神,加以崇拜祭祀,逢四月择日祭祀,并采河堰,疏通河流,利于种植用水。
庙会:
庙会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是一种涉及多方面的文化空间,何时传入平潭,虽无确考,但却相当古老。会谓集会活动,这种会在庙上举行,即称庙会。庙在上古时为君国和家族祭祀之场所,称宗庙。随着各类的自然神、人物神产生,将祭祀这些神的场所称之为庙、寺、庵、坛、祠。每个被祭祀、崇拜的神都有诞辰日、成道日、寿终日等,并分散于每年的不同日期进行祭祀集会,又随着这些祭祀集会增添了各类文化娱乐和商贸活动,丰富了其空间即:庙会。
平潭商业发端较早,是纵横连贯的商业纽带网点。在唐宋明清已与县城,柏井、松塔、河底、岔口成为平定境域东西南北的商业中心。经营行业有煤、铁、粮油、医药、百货、土产、烟酒、棉布、旅店、饮食、洗染、酿造等行业,经营方式有坐商、摊贩、货郎叫卖等,集贸交流在商业是一种经营重要形式,市场是集市和庙会。平潭逢三、六、九日集。庙会原是宗教信众在教堂中进行的祭祀法会,届时信众在庙中许愿还愿,焚香化纸叩头;乡间民众也仿去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病,康健平安。随着斗移星转,庙会逐步移到民间,不仅要祭祀,增加了娱神、乐神、商品买卖活动,集贸交流成了庙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庙会在历史上形成传播文化的一种不可替代的载体,逐步充实更多的文化内涵。
平潭是晋冀交通要道咽喉之地,设有驿站,接待过往贵官显贾,受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熏陶,不仅有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为各地客人品尝,还融汇了外埠的名菜辅料,形成了本地区的传统宴席。清末正太铁路开通,使饮食更有长足的发展。庙会期间,四面八方厨艺高手到庙会集市大显身手,给庙会餐饮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庙会文化内涵。时代不断发展,庙会祭祀逐渐萧条,而“赶庙”趋向走亲访友,聚会交流的日子,饮食习俗更是别不可少的重头戏。有的在家中设席请同行,朋友聚会,有的亲戚朋友到庙摊上品尝风味小吃:油布袋、大鏊煎饼、绿豆面抿曲、拉面、油条、火烧、凉粉、碗托、油糕、芝麻、独红烧饼、牛舌头饼,比比皆是,近年又添面皮、冷面、炒凉粉、鸡蛋灌饼等风味小吃。
平潭先民有文记载,祭祀活动在北宋年间(960年-1127年),可马王庙槐树已达1060余年,约在唐末年份;那时以“社”组织参与,以各种娱乐活动来祭祀各类神灵。平潭庙会以唱戏为娱乐主题,四月十八“双台戏”,五月十八原在东五道庙北侧、郭家店院南院南侧搭台唱戏,后移马王庙。八月十五在马王庙院内乐楼演戏;在广场曾有本村踩高跷及变戏法、耍猴、拉西洋片等娱乐活动,庙会中众多的文化艺术展现曾是以祀神为主要内容进行的,但逐步由小变多,由简从繁等转化,却取代、冲淡,甚至淹没了祀神活动中的原意,重点突出了广大劳动民众释放情感,排忧解烦的意义。
庙会选介
平潭村位于通京大道、晋东的重要门户和军事要塞,正太(石太)铁路未建前,这里车水马龙、人车杂沓、商贾云集的繁华集镇,曾设有驿站供过往贵官豪贾栖住的馆所,马号和饮马井等,是西乡的文化、经济、政治、军事集散中心,因此,庙会规模盛大,有一定盛名。
四月十八“平潭奶奶”庙会
平潭奶奶庙建於北宋天圣,治平年间(1023年-1067年)俗称“平潭寺”,宋神宗熙宁元年与界域它庙计二十三所被敕名“寿圣寺”,寿圣为帝王祝嘏所用场所。位居“平潭”秋月之潭旁,十分壮观。坐北朝南,由正殿、山门、乐楼、厢房、钟鼓楼组成,占地面积约2500余平方,寺旁栽培着一株楸树,清光绪《平定州志》曰:“离郡西二十里许,有古寺一座,众水汇潭于前,平衍光鉴,故以平潭名”,充分佐证了村、潭、寺的连带关系。
每年四月十八是此庙的庙会,一般都热闹三至五天,庙会期都要请戏班唱戏,一直为双台戏(对台戏)。古时寿圣寺山门(庙门)大开,鸣鼓击钟、笙笛管弦吹打奏乐,庙内僧人诵经,是方圆几十里的盛名大庙。四方乡邻百姓都要在庙会期前来捧香纸、供品进庙奉祀,更罕见的是大部分中、老年妇女都携十二岁以下小孩要到庙内给孩子带锁(红头绳穿拴两个铜钱),满十二岁的小孩带来开锁还愿,意为十二岁前拴住保其平安不受邪恶侵袭,十二岁开锁谓其成人,使其聪明灵慧走向社会。戏台周围商贩摊点,饮食帐篷,农业土特产品销售贸易红火热闹。在清顺治二年将平潭垴分出自立村治,将庙会移到平潭垴管理。仍有“垴上”赶庙、“街上”待戚人之说。
五月十八“关老爷”庙会
平潭东阁是供奉关老爷的庙,每年五月十八日,村里都要举办庙会,上庙摆供敬香,香火甚盛。相传是祈祷关老爷下磨刀雨的。原祭祀会为农历五月十三日,可平潭地肥、自然环境极好,农户种小麦多,届时正是夏忙季节,村内场少,忙碌的很,村内感到此日过庙会村甚多(初步统计约三十余村),又想红火热闹,便移五月十八过庙(类似有李家庄移六月初一,义东沟移九月十三)。
四邻八村百姓趁赶庙会期,边探亲访友、休闲娱乐,边购置自己所需的物品,有的借机推销自己的土特产品。每年赶庙,村民自筹资金或捧股(集资)出资请戏班演戏助兴。唱戏原在东五道庙北侧,后移在马王庙内或庙外广场露天台上演出。庙市百货聚集,四周商贾摆摊搭棚,进行物资交流,日用商品、琳琅满市。饮食摊点拉面、油果、烧饼比比皆是。漂抿曲、爬糕、凉粉、麻糖小吃处处叫卖。还有拉西洋镜、变戏法、耍猴的热闹非凡。说也怪,年年赶庙唱戏叩拜关老爷,五月十八总要见雨点,使百姓更渴望风调雨顺,诸事平安。
八月十五“平潭马王”庙会
在驿道上设的驿站都建有马王庙,过路商贾百姓、达官显贵为了一路平安,都要进庙叩拜,焚纸敬香。八月十五是马王的生日,又是传统的中秋佳节,马王扶正惩恶更是人们向往的精神支柱,有祈求平安、妻荣子禄,故祝贺马王生日逐渐形成庙会,赶庙期间商贾云集,摊点繁多,信男善女,达官显贵纷纷踏尘前来赴庙会。但在清顺治十年将平潭驿徙往平定城西关后,该庙逐渐冷漠停办,只有时唱秋报。 (张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