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的基本思想是事物的对立统一思想。认为任何事物之间既存在有对立性,又存在有统一性。事物的属性是可以一分为二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互相对立的两个面。
矛盾论是阐述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基本关系的一种理论,他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分析事物的方法,即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矛盾论仍然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抽象概括,人们无法通过矛盾论来具体了解事物发展的变化的原理及过程。因此矛盾论不是宇宙的本源理论,他是哲学而不是科学。
真正阐述宇宙本原的理论是阴阳论,矛盾论是阴阳论的一个部分,是对阴阳互动关系的一种认识与描述。
阴阳之说最早出现于易经。到了周代老子,阴阳学说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尽管如此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阴阳论一直没有体现出任何科学价值,它被中国历代错误的应用在命相堪舆的研究之上。以至于到了今天被人们视为玄学而束之高阁。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一种基本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无不体现出这种规律的存在。男女雌雄的配对、日月昼夜的轮回、冷热交替的变化。不同事物体现出了共同的特征。中国古代先哲们从这些共同的特征中抽象出了阴与阳。认为阴与阳是造化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因素。从逻辑上分析这完全是有道理的。事物的发展变化离不开阴与阳,任何事物都存在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当一个规律无所不包的时候,那它的确是一个基本规律。
虽然古人认识到阴阳是这个世界的本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仍然是对阴与阳的一种抽象的概括。古人对阴阳的描述就像今人对矛盾论的描述一样仅仅是对阴阳互动关系的一种认识。
男女是阴阳,冷热是阴阳,动静是阴阳,刚柔是阴阳,那么究竟是什么是阴阳?阴阳又是怎样来创造这个世界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必然还有一个更加本质东西,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这个共同本源在相互作用中发展变化的结果,他们同时继承了这个本源的遗传基因——对立统一属性。对此古人也爱莫能助。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人类揭示了很多的自然奥秘,但同时也累积了很多问题。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可万有引力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粒子物理学打开了微观世界的窗口,然而到底有没有可能揭示宇宙的本源?世界上有没有基本粒子?
我们能不能探寻到引力波?四种相互作用力能不能统一起来?
原子核为什么会产生裂变?物质为什么会转化成能量?物质与能量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转化成能量?
事实上人类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举起了敲响了宇宙本原大门的手。
科学发展到今天,该是中国文化大方光彩的时候了,遗憾的是许多人还在继续的迷信西方科学的传统。一种辉煌的思想的确能够带给人类许多的荣耀,但也往往会给人类带来耻辱。因为辉煌导致了人类的迷信,因为迷信而导致思想的僵化。人类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与进步的,但当你迷信一种思想的时候,你就会看不到这些,你把自己束缚在这种思想里,认为他是永恒正确永远最新的思想。然而世界上没有一种思想是永远不会落后的,任何一种新思想固守到一定的时候便会变成抱成守旧。新思想往往是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
前面说到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间最基本的规律,阴与阳是这个世界的本源。
那么究竟什么是阴什么又是阳呢?
这需要我们从了解真空说起。
这里所谓的真空,是指绝对真空(即一个理想的既没有能量也没有物质的空间)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没有空气的空间。
基于人类的认识规律,人类的认识往往是从最直接与最接近自己生活的事物开始的。所以物理学所研究的基本就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们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研究也是如此,仅仅限于物质。这种片面的狭隘的世界观对认识宇宙的本源是非常有害的,因为抛弃了真空,你就永远无法发现宇宙的本源,真空是创造这个世界的基本因素之一。它在冥冥中影响着这个世界。
当然现实中不存在绝对真空,因为它处处充斥着物质与能量。它以空间的形式体现在我们的面前。
空间的第一属性就是寒冷,离开物质与能量越远的空间也就越寒冷,越接近绝对真空也就越接近绝对零度,事实上绝对真空的温度为零。绝对真空就是绝对零度。真空就是寒冷的源泉,没有真空就没有寒冷,也就不存在物质。爱因斯坦说,物质就是被冻结的能量。是谁把能量冻结成物质?——它就是绝对真空!
“能”是什么?物理学阐述说: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能”是物体的所具有的做功性。物体为什么能够做功?因为它是运动的。是什么驱使物体运动?回答是能量。能驱使物体运动的东西就是“能”。事实上“能”与物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运动的物质便是“能”。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为了方便,以后以能量统称之)。能量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只是对物质处于特殊状态时的称谓。例如热能,电能等着只是一些微观物质的运动现象。
运动是物质的本性,它的原始状态表现为均衡性。
物质的基本状态表现为能量状态,能量是宇宙的另一基本因素。在真空的衬托下,能量的第一属性就是热。
到此为止,宇宙的本源阴与阳已经被确立。它就是真空与能量。其中真空为阴,能量为阳。
作为宇宙的基本因素,能量具有绝对无结构性,即它是各点同性的。没有彼此、内外、上下、左右之分。它是完全连续的,没有个体分化,也没有色彩的变化。实际上这就是均衡性。
均衡性是阴与阳的共同属性。它们具有由有向无或由多向少的地方运动并使自身保持平衡的性质。均衡性是一切物质运动的原动力。宇宙间的一切运动都是以此为依据的。宇宙间的一切运动都可称之为均衡运动,是物质因平衡被破坏而欲寻找一个平衡点所体现的自然现象。光的辐射,水的流动无不如此。
老子云: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阴与阳的对立是“无”与“有”的对立。万物以“有”为本源,而“有”又在“无”的孕育下化生为万物。(在这里“有”指直观的、明显的东西。“无”指隐晦的虚幻的东西。)
阴与阳既存在统一的一面,——无结构性、均衡性。又存在有对立的一面,——一冷一热,一无一有。一阴一阳都想平衡自身,势必产生矛盾冲突。二者相互制约,相互驱逐,使得各自的平衡遭到破坏,各点分化形成宇宙物质。在相互对比与衬托下,阳表现出色彩、形状与质量。阴则表现为空间。
阴阳互为载体,她们既是相互制约的,又是相互包容的;既是相互驱逐的,又是相互渗透的。
阴阳从来不会单独存在,有阴的地方必有阳,有阳的地方必有阴。没有阳,阴则无所可以捏造,没有阴,阳则无从可以彰显。
阴与yangju有简单性,无论是基本形态,还是运动状态,它们都以最简单的方式而存在。无结构性、均衡性,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在形态上他是无结构性,在动态上她是均衡性。无结构性必然包含着均衡性,均衡性必然使物质趋向于无结构性。
阴阳相生,世界和谐,阴阳相斗,万物运动。宇宙繁而不杂,动而不乱,生生不息,直至永恒。
当一个运动的物体对外做功时,我们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其实能量就是运动的物体本身。当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驱使物体运动时,我们说这是能量,其实这就是一些运动的微观物质。
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切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一切能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物质与能量没有绝对可以划分的鸿沟,他们区分首先源于人类认识的不足,认为能量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在继承了传统惯性的基础上,对于能量与物质人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加以区分。
现实世界中能量与物质在不断的进行转化,地球的内热,恒星的发光发热,电磁辐射等都是物质转化为能量的的现象。物质在不断的转化成能量,按理这个世界上应该充满了能量,甚至宇宙应该是无限光明的,但实际这些能量却好像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都跑到哪去了。原来他们在真空的冷却下有凝聚成物质了。为什么有永远也陨落不完的流星?因为它们都是真空中的能量凝聚而成的。能量与物质在相互循环转化着。
其实一切物体都在释放着能量,能量以辐射的方式进入了太空。物体释放能量是要损耗质量的,他们释放能量的多少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自然状态下,物体单位质量在单位时间生产能量的多少与这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表面积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Q单=m/s.并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物体单位时间能量生产的总量Q=mm/s.
为什么太阳能够发光发热,而地球却不能?原因是太阳单位质量的能量生产量比地球的要多。因此它所产生的热量要多温度要高。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任何物体当它们的密度相当而形状固定不变时,质量越大,其质、表之比也就越大。因此其单位质量生产的能量也就越多。地球比太阳要小得多,所以它单位质量生产的能量也要小得多,尽管如此地球的中心据说也有5000多度的高温,这些能量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地球自发产生的。任何一个物体只要其质量、形状、密度与地球相当,那么他就会具有与地球同样的内热。同样,任何一个球型物体,只要它的质量、密度、与太阳相当,它就会像太阳一样的发光发热。
m、s比是一个最基本的质能转化规律,万有引力的产生,原子核裂变、恒星的发光发热,甚至于原**爆炸都受到这一规律的支配。
Q=m/s表明物体生产能量的多少不但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也与物体的表面积有关。
根据阴阳论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一规律及现象。太空中的星球实际上是一团凝聚在一起的能量。而使能量凝聚的力量来源于真空,能量的凝聚表现为物体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吸引。由此可以发现,引力实际上来源于真空的压力,物质本身是相互排斥的,当真空的压力不足以控制它们时他们就会因为相互的排斥而运动,而运动的方式总是有中间密集的地方向周围稀疏的地方分散。物体单位质量释放能量的多少与物体所受真空的制约力有关。而物体所受真空的制约力又与物体的表面积有关。质量相等的物体表面积越大说明物体所售受真空的制约力也就越大,因此它生产的能量也就越少。
物体通过缩小表面积减少与空间的接触面可以起到减少真空制约力的效果。
摘要:阴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医的基础,阴阳集成知识载体,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将一切事物联结,阴阳有一个物质性的样板,它就是阴气阳气,阴气阳气的本质是能量,人体中有独立制造和流通阴气阳气的体系,有阴阳调和的系统,有阴阳失衡的调控机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最值得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资本,观看昔日在世界上曾经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在漫长岁月的动荡不安逐步消失,出现了不可挽回的断层,现在印度、埃及和伊拉克等国的文化,同过去曾经光辉灿烂文明已经没有必然的血缘关系,唯独中华文明,虽历经数千年的浩劫,经历过不同文化的碰撞,而始终如一,屹立不倒,没有发生文明的断层,现在的中华文化,完全是远古文明根源的血脉延续,因此,中华文明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任何国家,任何文明都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是现代人们探索史前文明唯一的珍贵活化石。
为什么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明在遭受外来文化的入侵后发生断层?为什么唯独中华文明在同样遭受不同文化的冲击碰撞,而不会发生断层?当人们追问和探索这个问题的原因时,可能会发现其中有非常多的偶然和必然因素,可以说,无论是什么偶然或必然的因素,都是一种必然的巧合,中华文明在长期经历文化碰撞、社会动荡、和朝代变换中没有发生断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华文明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坚强核心,这个文明核心就是阴阳。
阴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有着其他文化无可取代的核心地位。没有坚强核心的文明,在面对异类文化伴随以武力强行手段和强大经济手段的入侵,必然遭受排挤,从而逐步走向衰落,最后消失。由于中华文明有一个核心,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文明核心起了同化作用,它将不同的文化纳入自己的范围,成为所有文化的核心。一切没有文明核心的文化,在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中,当发现有一个可以依附和振兴的核心力量,就必然要归附到这个文明核心之中,这是中华文明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
阴阳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由于强权政治加封的,它是自然规律在大浪淘沙后的自然选择,因此是无可取代的,阴阳渗透了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各种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阴阳以其简单为人们容易掌握,以其有效为人们乐于使用,一句阴阳,就胜过千言万语的诸多解释,既方便又通用。阴阳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绝对不可动摇,事实也证明是这样,即使在现代社会,阴阳仍然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发出智慧的光辉,仍然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点。
到了现代,阴阳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现代科学面前,人们发现了一个尴尬问题,在熟练地运用了几千年之后,突然发现这个阴阳竟然如此陌生,居然不知它为何物,也不知道它怎样产生出来,不明白古代人为什么会创造出一个在现实中没有实体的东西,成为生化一切事物的基本物质和解释一切事物的基本理论。人们从阴与阳的关系中,推测阴阳来源于对阳光的背向与正向,正向着阳光定为阳,背向着阳光定为阴,但是,这两种自然界的常见现象,怎么会变化成为解释一切事物的原理呢?这个转变过程的依据是什么?过程怎么产生?为什么两种自然现象又会成为生成万物的基本物质?这一切,都成为了紧揪人心的不解之迷。
人们可能觉得阴阳太古老了,在古代社会,绝对不会有现代的科学知识,在很长的时间内,阴阳一直当作为“封建迷信”,而屡屡遭受批判,如果不是能医病的中医理论必须用到阴阳,恐怕阴阳早已被铲除消灭。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们对阴阳有了更多的宽容,可有人认为,阴阳可能是古代人们为了解释一些不能明白其科学道理的事物创造出来的一种臆想,试图用这种臆想代替现实的联系。但有极少数人,看着阴阳总感到不顺眼,认为阴阳连伪科学都不是,是反科学,非要将它一棍子打死。现在连阴阳的产生来源和过程都未搞清楚,用什么证据证明阴阳是反科学?武断地说一个未解之迷是反科学,这种行为本身就不是科学方法应该采取的态度。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已经解开了阴阳之迷,重点是明白阴阳是什么,创造阴阳的动机是什么,创造阴阳的过程怎么样,阴气阳气的本质是什么,阴阳属性的划分逻辑是什么,阴气阳气在人体中的作用过程是怎么样。
阴阳是科学,是一种用古代语言论述,用先进科学技术整理的先进医学科学,或者人们感到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事实,阴阳是一个集成化的知识载体,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将一切事物相连结,它把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原理浓缩提炼为阴阳的“对立统一”,用阴阳作最终表达。阴阳不是凭臆想产生的推测,它的产生来源的一个物质性的样板,这个样板就是阴气阳气,阴气阳气并非是神龙不见首尾的虚幻,它的本质就是能量,也是说,阴阳是以能量变化的性质形态为基础的抽象性论述。《黄帝内经》记载了人体阴气阳气的全部秘密,人体中有一套独立完整的阳气生产与流通体系,有一套独立完整的阴气生产与流通体系,有一套非常高效的阴阳调和系统,有一整套完善的阴气阳气控制与调整机制。
在解读阴阳的过程中,我以《黄帝内经》为主体,运用现代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将阴阳的解读整理为十七个方面:
第一篇:阴阳的认识现状。
本篇主要是将现在人们对阴阳的认识程度与认识态度作一个概括,并指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解读阴阳。
第二篇:阴阳的科学性。
本篇主要从阴阳体现的现象,来表明阴阳所具有的科学性质。
第三篇:阴阳的主体思想。
本篇主要是分析贯穿阴阳的主体思想,分析主体思想的内容。
第四篇:阴阳的真面目。
本篇主要是收集古代人与现代人对阴阳是什么的认识,分析阴阳的真实面目是什么,阴阳的定义是什么。
第五篇:阴阳的产生来源。
本篇重点探讨古代人创造阴阳的动机,创造的思路,创造的来源,创造的过程,解释为什么阴阳能够从自然现象变成为一种科学。
第六篇:阴气阳气的发现和认识。
本篇重点是寻找古代人怎样发现阴气与阳气,分析阴气阳气的本质是什么,是以什么方法产生出来的,阴气阳气的运动变化依据和特点是什么。
第七篇:阴阳理论的再认识。
本篇主要解释阴阳属性的逻辑性划分,阴阳理论的性质与变化。
第八篇:阴阳的图象解释。
本篇主要从《太极图》中解读其中所包含的科学原理与观点。
第九篇:阴气阳气与物理学。
本篇主要从物理学方面解释阴气与阳气。
第十篇:思考阴阳。
本篇主要是从阴阳的点与面再作一些补充性的认识。
第十一篇:宇宙的基本形态。
本篇从阴阳着手,解释宇宙的基本形状与基本结构。
篇十二篇:宇宙的基本力量。
本篇主要从阴阳的变化中认识宇宙基本力量的运动变化。
第十三篇:阴阳中的奇点与黑洞。
本篇主要从阴阳中分析与认识奇点与黑洞的生成原理,变化过程。
第十四篇:阴阳的演化过程。
本篇主要是分析宇宙的演化规律,变化状态,和演化的大约周期。
第十五篇:人体中的阴气阳气。
本篇主要是分析人体中阴气阳气的制造和流通过程。
第十六篇:人体中的阴阳调和。
本篇主要是分析中医是怎样认识人体正常体温的,并说明人体“三焦”的具体实物。
第十七篇:人体阴气阳气的调控。
本篇主要分析人体阴气阳气的异常状态与异常状态的调整方法,解释“命门”的实质。
以上十七篇文章,组成一本暂定名为《解读阴阳》的书稿,初稿全书大约二十万字,修改稿在进行中,有计划将它出版,但不知何时才搞定。
首先声明,阴阳不是本人的创造发明,那是古代人的专利,只是它们将话说得太笼统,知识集成度高,现在的人一时不能理解,而本人有幸发现其中奥妙,理解古人说了点什么,故将自己明白的整理出来,让更多的人从中认识阴阳。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华文明中的精品,本人准备将书中个别重要的章节整理,删繁就简,以简洁的表达贴在互连网上,初步计划选择几点重要内容:一、阴阳是什么;二、阴阳的产生来源;三、阴气阳气的本质;四、人体中的阴气阳气;五、人体阴气阳气的调和。以上简单的几点解释,基本上能令人明白阴阳的概况,希望热爱中华文化的朋友们给予鼓励。
阴阳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是由对立的阴性质与阳性质共同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如果孤立地看问题,单从字义上理解,它只不过是在用阴与阳的组合来表达“对立统一”思想,但实质上,阴阳不仅仅是在表达“对立统一”这么简单,它以“对立统一”为本质,吸取了中华远古文明的全部精华,凝聚了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法则,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标准化规范模式,它既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又是一切事物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更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范,又还是生产一切物质的基础材料。
自古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阴阳有这样的特性:一、阴阳为虚无的形态,没有实质性的物质存在,是有其名而无形的一种概括性表达;二、阴阳拥有气与理的双重面目,可以在不同的需要下,体现出不同的表达形式;三、阴阳能够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代表一切事物。人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个有名而无形,拥有理与气双重面目的百变之身,究竟是一个什么?
为阴阳确定一个标准的身分,为阴阳下一个现代化的准确定义,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正确地知道阴阳是什么,这很有必要。为了让人们能够容易明白,这就必须要用新时代的新思维,从总体意义上作出一个准确表达,这对阴阳的研究和运用都很有益处,也是阴阳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要做的第一步工作。
为阴阳确定一个能够全面表达内涵的身分,或者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却是势在必行之事,不管有多在的难度,也一定要做的事情。从现有的资料上看问题,可以认为,要确定阴阳的真实身分,要划定阴阳的准确定义,就必须从阴阳身上挖掘,从阴阳所有的原理表达中寻找,从阴阳与事物之间反映的种种变化中挖掘,只要遵循这个思路,就必然会找出一个真实而恰当的身分与定义。
从《太极图》中看到,阴阳是由阴和阳两种相反性质的组合统一,在统一整体内部的对立性质中,阴不是具体的指定事物,只拥有一个广义的阴性属性范畴,同样,阳也不是具体的指定事物,也只拥有一个广义的阳性属性范畴,双方的性质表达泾渭分明,单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个性的阴属性和个性的阳属性有什么不寻常的特别地方,但奥妙之处,是在于阴阳组合成为一对以后,这个组合体是什么?
阴阳整体什么都不是,既不是一件具体性的物质,也不是一件具体性的事情,它只有具体性的性质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具体事物,整个阴阳是由具体的对立性质组合而成的一个虚拟体,虚拟体这一点是无疑的,它很符合《黄帝内经》所说阴阳“有名而无形”的表达,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有具体性质的抽象性虚拟形态。有具体的性质内容,有抽象性的虚体,是阴阳的特色之一,也正是由于它具有抽象性的虚体,因此才能够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阴阳是什么都不觉得有意外。
阴阳以一个整体出现,重点在明确表达“对立统一”原理,同时,又以“对立统一”与一切事物发生渗透兼容,通过兼容之后,以阴阳整体产生的个性来替代一切事物,成为一个具有共性的代表。
阴阳是一个虚拟体,它在“对立统一”之间,和一切事物之间,和阴气阳气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充当了一个什么样角色?只有理明这种关系,知道它所扮演的角色,才有可能明白阴阳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正确身分。
1、阴阳与“对立统一”的关系:
阴阳与“对立统一”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因为阴阳体现的就是“对立统一”原理,它用阴与阳双方相反的性质,共同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最终目的就是要树立起“对立统一”这面鲜艳夺目的旗帜。“对立统一”这个词是外来的哲学词语,从意义上看,“对立统一”是一个充满了科学思想的哲学观点,它以对立体现个性,以统一体现共性,在统一中体现旗帜鲜明的对立,对立与统一双方相辅相成,通过“对立统一”的综合性总结,将一切事物的基本关系作出简洁的表达。
若果将“对立统一”从字面上细细分析,发现它存在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总是觉得这种简洁表达有一种模糊性,详细梳理起来,会梳理出一些不能明白的疑问:
第一点:对立虽然是一种在一切事物中都存在的事实,但是谁与谁发生对立?对立面是谁?为什么会发生对立?发生对立的条件是什么?这些基本性的条件,在现代的“对立统一”观点上得不到明确的体现。
第二点:统一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要发生统一?发生统一必需的基础是什么?这些条件在“对立统一”的字面上也完全看不出来;
第三点:在对立与统一中,对立双方会发生什么样的双边关系?这种关系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对立统一”中没有得到体现;
第四点:双方统一后,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规律性?这些问题,也不能从“对立统一”上有所反映。
用阴阳来表达“对立统一”的观点,确实显得棋高一着,单凭两个对立的相反性质阴与阳的相互组合方式,就已经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全部包含在内,并作出清楚的表达。阴阳能够清楚表达“对立统一”的原因,是在统一体中,对立双方都有各自的性质表达,让人一看就知道对立面是谁,可以从中认识到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同时还可以产生一个以性质关系相互发生变化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只发生在以性质为主体的阴阳上,并要通过对立性质的比较来体现,这在“对立统一”这个表达上是没有的,“对立统一”没有一个明确的性质或性能规定,它是空虚的泛指,不可能给人产生一个有规定性质的联想。
通过联想,阴阳将“对立统一”不能说明白的性质、原理、关系、规律等,都作出一个详细的表白,从阴阳这两个十分简单的字中清晰地体现出来:
第一点:阴阳表明,对立的基本条件是性质相反,与自己性质相反的就是对立面,具体地体现为阴性性质与阳性性质两个方面,相反性质双方的共同存在,才会发生对立;
第二点:阴阳表明,对立面双方都是在从同一基础上的不同量变产生,因此,统一必须是对立性质双方的结合,统一的目的是为了将不同量变的对立双方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在整体中,相反性质双方的阴与阳都得到清晰的体现,在对立之中体现出互补的合作;
第三点:阴阳表明,对立双方在统一后,虽然外观成为一个整体,但在内部仍然呈现出对立状态。相反性质的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来体现自己不同特点存在的基础;阴以阳为对照而体现阴的性质,阳以阴为对照而体现阳的性质;
第四点:阴阳表明,由于对立双方的性质相反,双方的统一过程,必然地要发生水火不相容的斗争,有斗争就会产生变化,变化过程由阴阳双方盛衰状态的趋势所决定,发生彼此相互消长的变化规律;
第五点:阴阳表明,性质双方的统一体,以双方力量的大小决定整体的性质取向,阴占优势时,整体呈阴性,阳占优势时,整体呈阳性,双方力量均衡时,整体体现平衡。
将阴阳与“对立统一”相对照,可以认为,阴阳用两种相反的性质紧密结合,全面地表达了“对立统一”原理的全部内容,是对“对立统一”的具体性体现,也是说,两种相反的性质阴与阳,塑造出了一个“对立统一”的新形象,将本来不能看到的“对立统一”关系作出具体化、形象化,将空虚的理论模拟成为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性质组合形象,这就清楚表明,阴阳是表达“对立统一”的具体性形象,这是阴阳与“对立统一”的实质性关系。
“对立统一”只是一种哲学思想概念,没有具体性的表达形象,而阴阳则是以一种可视的具体性形象,不但表达了“对立统一”思想,而且还将“对立统一”的性质、原理、关系、规律显示在其中,使到“对立统一”显得更清晰更具体,由于阴阳的表达具有可变的联想作用,通过对阴阳双方不同比例的构思,还可以表现出阴阳运动变化的状态。
尽管阴阳是用两种具体性质虚拟成的抽象性形象,但它能够以更加简洁的形象表达,更加具体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理论,基于这原因,因此,当古代的中国人知道“对立统一”是宇宙间最基本性的关系原理后,却又不以“对立统一”这样的抽象思维观点为说教,而用具体的对立性质打造出一个抽象性的阴阳为形象,以此来表达“对立统一,这就是古代人虽然明白“对立统一”原理,又不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说出“对立统一”这个词语的真正原因。
2、阴阳与一切事物的关系:
阴阳这个貌似平凡而实际上并不平凡的性质组合,所产生出的无穷奥秘,远远不只是两种相反性质组合为个性那么简单,阴阳虽然不是具体性的事物,但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分属于阴阳,一切事物的发生、存在、发展、和最终结果,都能够用阴阳的性质、作用原理、相互关系、和相互变化规律来进行演译,从宏观上看,阴阳与一切事物有这样的关系:
第一、阴阳能够代表一切事物和事物的具体细节部份;
第二、阴阳能够代表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状态;
第三、阴阳能够模拟一切事物发生变化前后的全过程;
第四、阴阳能够解释一切事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变化规律。
阴阳从当初的两种不同个性的性质表达,经过相结合后,演变成为具有能够代表一切事物和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能力,从意义上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也就是说,发生了本质意义的变化,对于这种重大的变化过程,人们不禁产生出疑问,阴阳能有这么大的能耐,能够代表那无穷无尽的事物,能够模拟事物那千变万化的状态,在代表事物和模拟事物变化的过程中,阴阳的代表性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身份出现参与其中?
当我们回过头来再重新审视阴阳的时候,就会发现,它是以两种相反的性质组合这种抽象性的“对立统一”形态,同一切事物在“对立统一”基础上发生关系,由于任何个体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任何事物之间都可以在一定的基础上“二合为一”,因此,阴阳以阴的性质与阳的性质,将一切事物分类划分;以阴与阳的对立,描述事物“一分为二”的对立状态;以对立双方的关系,来表达事物的对立关系准则;阴阳的性质组合,代表了事物“二合为一”的统一状态,表达了事物的统一原则;阴阳之间发生的变化过程,又体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
必须注意到,阴阳不是一件特定的事物,也不是具体性的一切事物,但能够代表一切事物,在阴阳与一切事物当中,阴阳扮演的是一个代表角色,而所有事物则成为被代表的角色,双方是一个代表和被代表的相互关系,站在阴阳方面的立场上看,它以两种个性化的性质组合形象,代表着一切事物,代表着一切事物的变化状态,代表着一切事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而站在所有事物的立场上看,世上的事物都一致选择阴阳来代表自己,象征自己,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已经选定阴阳当成为自己的代言人,当作自己的代表性形象。从这种意义上看,阴阳能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因为它已经被一切事物推举成为了一个能够起代表作用和代言作用的公众形象,变成为一切事物和事物变化的替代性化身。阴阳是一切事物的代表性形象,这是阴阳与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
3、阴阳与阴气阳气的关系:
阴阳为抽象性的形象,阴气阳气为具体性的“气”态物质,在物质世界中,阴气阳气是唯一与阴阳有着不可分离关系的物质,阴气带有阴的属性特征,阳气带有阳的属性特征,阴阳体现了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性质、原理、关系与规律,反过来,阴阳二气又用自身的运动变化在演示阴阳形象的性质、原理、关系与规律,两者所有的理论是一致的,只不过是一个抽象化,一个物质性,由于阴阳附带着“气”时具有物质性,不带“气”时具有抽象性,从这种变化中看到,阴气阳气成为了具体化物质性的阴阳,阴阳就是抽象性虚拟化的阴气阳气,阴阳所形成的形象,也就是阴气阳气的抽象性形象。抽象性的形象,这是阴阳与阴气阳气的关系特点。
不论从哪种情况下看,阴阳标准身分都是一个“二元”性质“一体化”的抽象化形象,它有具体的性质内容,由对立的性质共同组合而成,但没有具体的事物指定,有名而无形,说具体一点,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具体性形象,是阴气阳气的抽象性形象,同时又是一切事物以及事物运动变化的代表性形象。阴阳以“对立统一”为基础,将一切事物在“对立统一”的原则上归纳,通过对事物归纳性的集合,阴阳被打造成为了一个意义很广阔的知识集成体。
形象,就是阴阳能够纵横于宇宙间一切事物之中的真实身分。身为形象,阴阳体现的是“对立统一”,包藏的是性质与性质产生的道理,体现出了它的虚无一面,空虚到身无一物,只有泛指的性质范畴,但当它作为一切事物的代表性形象后,又表现出它的实质性,显得非常充实,充实到无所不能,成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
形象具有广义性质,但又带有狭义性质,当它为广义性质时,阴阳可以是一切事物的公共形象,当它为狭义性质时,阴阳可以是任何具体事物的个性化形象。在实践过程中,当阴阳没有成为具体指定事物时,它只有理性的表达,体现的是理论,并以理性来象征着一切事物,代表着一切事物及其变化,此时的阴阳为广义宏观的性质,是宏观整体性事物的代表形象,具有全息性的代表性。在实践过程中,当阴阳代表着个性的具体事物时,或被圈定为一个具体范围属性的事物时,就会成为具体事物的化身,此时的阴阳为微观狭义的性质,有着实质性事物的具体性内容,呈现出狭义的性质,成为个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阴阳没有实体存在,古代的人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为什么一定要创造一个从来就没有的虚拟化形象,并以归纳法造就集成化,让它拥有全息能力,来表现“对立统一”原理?来做宇宙基本法则?创造阴阳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动机是什么?是依据什么样的原理,通过怎样的程序,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产生出来的?
创造阴阳的动机
真正触发人们创造阴阳的灵感,来源于那条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们通过大量的社会产生实践,深深地认识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虽然有自己的运动变化个性,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百花齐放状态,但是如果从宏观总体上观察,忽略具体细节部分,就会看到,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有一个相同的全过程,共同走上一条产生起因、变化发展、最后消亡的三步曲程序。
产生-发展-消亡,这条普遍性的自然规律以不可抗拒威严,成为将一切事物连结在一起的基础,它等于告诉人们,一切事物在本质上都必然性地受到一些相同的因素影响,这些相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在规范着事物必然性地走上同一条运动变化程序。可以想象到,如果宇宙中没有这样的一条自然法则的话,事物的运动变化变决不会显得有那么一致的顺序,呈现那么相同的规律。古代人将这条法则称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意思是一条统管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性纲领。
创造阴阳的基础
自然规律有两个性质定位点,一是产生,二是消亡,产生在先,消亡在后,两点之间为发展与衰落过程。产生与消亡为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它表明,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实质是对立的“二元”性质在相互作用,而阴阳也是对立的“二元”性质在相互作用,两者有一个共性。可以肯定,古代的人们正是通过在同大自然斗争的实践中,根据自己具体细致的观察,通过思维提高总结出一些共性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原理的联想比较,最终发现了宇宙的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全部秘密,阴阳必须是对自然规律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表达。
大自然的启示之一:
事物运动变化的周期性。古代的人们通过对年、月、日周期变化的感受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共同性和规律性的共点,从中发现宇宙基本法则的重要线索。
1、月周期变化的特点:月亮的园缺变化非常有规律性,永远在遵循着从无到有,从缺到园,再从园返缺,从有到无的循环。月亮变化的主角是黑暗和明亮,亮度就是统一黑暗与明亮的基础,黑暗在亮度表处于弱端,明亮在亮度表上处于强端。
2、日周期变化的特点:黑暗和明亮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还制造出另外一个恒定的相互变化周期,那就是人们感受最深刻的每一天的昼夜变化,整个夜晚,天地一片黑暗;一个白天,一个黑夜,组成了一天,它们周而复始,循环不息,成为一个永恒不变的稳定性的日夜周期点。
从日夜变化周期的过程感受中,人们不单看到明亮与黑暗的变换,而且还体验到日夜周期有另一个性质特征,这就是冷热变化的周期性,寒冷与炎热是一种接触性感觉,用现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将两者统一在一起的基础是温度,寒冷处于温度的低端,炎热处于温度的高端。
3、年周期变化特点:冷热变化周期不单出现在日夜周期变化之中,而且出现在一年的季节变化之中,成为制造年变化的一对主角,双方的相互消长、变换,造就出了一个四季冷热变化周期性。年周期的重要特征,是表现在温度变化的有序循环,温度变化的直接表现就是冷热的有序循环。
将年、月、日周期性变化过程进行综合取舍,就找到其中的共同特点:
第一、都有两种对立的性质,如冷与热,明与暗;
第二、对立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冷与热的基础为温度,明与暗的基础为亮度;
第三、对立双方发生双向变化,变化的形式为双方的相互消长,也即是量变;
第四、量变达到一定的极限后,会引发质变,发生反向变化。
大自然的启示之二:
事物运动变化的双向性。周期性为有序的双向运动变化,有大量的事实证明,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往往是处在于一种没有固定时间或无法确定的渐变或突变状态中,并没有稳定的周期性循环,但不管怎样,这种没有固定周期的运动变化,最终还是要体现运动变化的正反双向性,共同地体现为从无产生为有,经过由弱逐渐变强,之后又由强逐渐转弱,最后从有衰落为无。
双向变化在一切事中普遍存在,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面临着有利或无利,运动或停止,发展或衰退,成功或失败,收益或损失,得到或失去等等的双向考验,也是说,正反双向变化是每一件事物必然面对的决择。
双向变化的特点是有两个性质相反的点,一个为正向,一个为反向,事物发生变化时,要么是朝着正向方向发展,要么是朝着反向方向发展,最终表现在两个性质极端点之间进行顺逆双向运动变化。双向变化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最基本形式,是一切事物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的变化规律,不管事物的运动变化形态表现为有周期或无周期,从本质上看,都是处在于正反双向运动变化的过程当中,最终都表现为由正向极端或反向极端发展,到达一个达极端点后再返回向另一个极端点的过程,由于正反两个极端处于不同方向,两者产生出互为相反的性质性能状态,形成强烈的对比差异,制造出一种在性质上的对立状态。
大自然的启示之三:
事物结构的性质对立性。古代的人们在对事物双向运动变化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后发现,由于任何的运动变化都必然性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无到有,从正到反等变量参数,量变体现出质变,因此,任何事物中都必然性存在着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所以,一切事物内部必然存在着正反“二元”性质结构。
从“二元”对立性质对事物的影响中可以看到,质变趋势决定运动变化方向,量变状态决定外表显示性质,因此,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状态和它们的外露性质,都是内部对立性质相互作用过程的外在体现。
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从中发现它们之间隐藏着有这样的秘密:
1、“二元”性质对立是一切事物必备的基本条件,由于“二元”结构为一切事物的最少分立状态,于是,对立性质结构也自然地成为一切事物最简单的基本结构。
2、“二元”结构的双方虽然在性质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对立状态,但双方都是处于同一基础上的量变高端低端,故此对立双方在本质上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将双方自然地组合成为一个整体。
3、“二元”对立性质的相互消长,在统一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不同力量比例的角逐,从而引发出运动变化,也会引发由量变导致质变的变换,反过来,质变同样也会导致量变,于是,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这样的过程会不断地反复循环进行。由此可见,整体的性质性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跟随内部二元性质双方发生的消长运动变化而发生改变,重点在表露占主导性地位方的性质状态。
将以上的内容进行综合精炼浓缩,就会发现自然规律有这样特点:第一点要表达的重点是对立关系,第二点要表达的重点是统一关系,第三点要表达的重点则为消长互变关系,所有“二元”对立性质在统一中的运动变化过程,表达了“对立统一”的关系、性质、原理、消长规律。
创造阴阳的思路
人们知道,宇宙基本法则中的“对立统一”原理是广义的,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没有固定的目标,性质对立,就是宇宙基本法则中对立的根本,以对立性质为基础的统一,就是宇宙基本法则中统一的原则。
以性质为主体的对立与统一状态,是否可以用来统管一切事物发生的各种不同形状的对立面和统一过程呢?通过研究,人们发现,尽管这个复杂的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物无穷无尽,而且各具特色,但不论它们具体的个性怎样,只要它存在,就必然有性质、性能、和作用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在这三点基础上,将一切事物的表现形式进行梳理,从性质、性能、作用三个方面划分归属于对立的两个范畴,这样,一切事物都被划分,不会被遗漏。
所有事物都是由性质决定性能,由性质与性能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性质,就必然会有相应的性能与作用,因此,一切事物中的性质对立双方,性能对立双方,和作用对立双方,归根到底就是从性质对立双方产生,于是,性能对立和作用对立可以综合归属为以性质对立为主体所代表,通过这样综合,宇宙间一切事物,最终汇合为性质对立的两个属性范畴内。
性质的对立统一,在宇宙基本法则中与一切事物中都得到体现,它就是连结宇宙基本法则与一切事物的基础,人们要做的,是为“对立统一”创造一个形象而寻找基础材料。
从理论上说,找一个能够鲜明地表达“对立统一”法则的原型并不难,比如水与火、冷与热、黑与白、动与静、上与下、哭与笑、爱与恨、生与死、有与无等,都能够做到,但是,要找到一个具备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原型,就不那么容易:
第一、要有强烈性质差异,又能准确地体现出“对立统一”的原理与规律;
第二、它的对立的存在状态和双方的相互变化状态,能够被看得见,又能够被感觉到;
第三、能够受控地被反复操作演示;
第四、同绝大多数的事物有必然性的关系,有广泛的兼容认同;
第五、在事物中最具代表性。
要求这样苛刻的原型,并不是随便就能够找到,古代的人们在经过比较后,发现在所有事物当中,只有阴气和阳气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这些苛刻条件,具备了当原型的最优秀质。
首先,自然现象中的阴与yangju有只有具体的性质现象,没有具体的物质性,阴与阳有强烈的性质对立,但又有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既有鲜明的对立关系、又有共生关系和互根关系,有明显的“对立统一”内涵。
其次,阴阳有一个物质性的基础来源,阴气具有寒冷、黑暗的性质,有向内收缩、向下运动的性能,能够起凝聚作用;阳气具有炎热、明亮的性质,有向外扩张、向上运动的性能,能够起扩散作用。两者相比较,以鲜明相反性质表达出对立关系。阴气阳气以温度、亮度、运动为共同基础点,表达了对立双方在本质上的统一关系;阴气阳气双方的量变为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体现了一条消长互变规律。
阴气和阳气之间强烈的性质反差,以寒冷和炎热、黑暗和明亮、动和静、扩胀和收缩、前进和后退作出演示,这些对立关系都能够为人们感觉到,黑暗与明亮为亮度变化,人能够看到;寒冷与炎热为温度变化,人能够感觉出来;动与静、胀与缩、进与退都为运动,其变化能够被看见。温度变化、亮度变化,人们可以利用光源为实验工具,进行反复操作演示。
人们将阴与阳这两种对立性质,组合为一个整体,创造出一个由对立性质组合而成的虚拟化抽象化的整体形象,称之为“阴阳”,以文字“阴阳”的并列,体现出双方的对待与平衡状态,同时也在表明,一切事物的发生也从阴为起点发生,到阳为旺盛的极点,故阴在先,阳在后,合称为“阴阳”。
事实证明,选择阴与阳为基础材料来创造“对立统一”的形象,是明智的选择,形象用具有广泛意义的性质为纲领,统率了一切事物,用性质的统一,统率了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形象的确体现了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完全有资格有能力代表宇宙间一切具体性事物的性质,代表事物存在的共同性基本原理,代表事物运动变化的共同性基本规律,也就完全有资格成为了“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成为了一条统率宇宙一切事物产生、存在、发展、消亡的基本法则。
阴气阳气表达了“对立统一”法则,又在物质中普遍存在,为什么不能直接采用来做成形象?为什么不要一对现成的实物原型,而非要将它重新进行创新,硬要创造成为全新的形象?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另外,将原型创造成为形象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将原型创造成为形象,无非是将物质提高为性质,需要进行这样转化变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个性变为共性,扩大包容的内涵,以满足当形象的要求。
将阴气阳气加工创造为阴阳的具体方法:首先是去物存性。将阴气阳气当中的物质“气”与性质“阴阳”分离,分离后,不要其形,只留其意,也是只要性质,不要物质,将它们提纯为性质性的组合形象。由阴气阳气变成为阴阳,其意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重大的变化,由具体的物质变成为了具体的性质,有效地摆脱具体物质的狭义局限。性质有广泛的认同性,使形象拥有的内容范畴被大大地扩展。
其次是综合充实。将阴与阳分开为两条性质大纲,再将事物个以性质、性能、和作用三个方面的表现与两条大纲相对照,同类合并,归纳到阴阳的属性之中。经过综合充实之后,阴与阳两条大纲就将一切事物网罗,阴与阳组合成的形象,也成为了一个事物集成化形象,一个被赋与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广泛内涵的崭新面貌,拥有了全息性的广义功能。
再就是理性提高。原本属于原型所拥有的个体属性、双边关系、变化规律,也跟随着被剥去实体,变成为一套以性质为主体的理论体系,这套阴阳理论以理性的表达,既将“对立统一”的内容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又为形象规范出属性范畴、双边关系、和变化规律。
由于阴阳理论从阴气阳气中抽象产生,因此,阴阳理论所表达的性质、关系、原理与规律,是对大自然基本原理与规律的理性体现,所以,阴阳理论和大自然的基本原理与规律相吻合,反过来说,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和规律,都能体现阴阳的原理和规律。
阴气阳气经过一番抽象、充实、提高的创新,用双方的性质组合,创造出一个具有全新意义的形象,再以双方“对立统一”的性质、关系、原理和规律,创造出一套解释“对立统一”法则的伟大理论,可见,在阴阳形象的身上,就自然而然地隐藏着一个基础原型,隐藏着一套理性规范。
从形象、理论与阴阳二气之间三位一体的紧密关系中,为人们解答了一个问题,阴阳“有名而无形”,是指它为形象时,当人们说它为理时,是运用了形象内藏的规范性理论,当人们说它为气时,是运用了形象内藏的基础原型,这就是在实践运用中,阴阳能具有理与气双重面目的根本原因。
本文是由《解读阴阳》第六篇《阴气阳气的发现和认识》中第五、六节的内容改编而成。
古代人已经清楚地知道,阴气阳气是生成世上万物的最原始材料,宇宙间一切物质,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一个原子,尽管它们的形态各异,在本质上,全部都由阴气阳气相互作用而生成,古人的这个认识,老子在《道德经》中用一句简洁的话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万物负阴而抱阳”。阴气阳气能生成物质,这就说明阴气阳气具有物质性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既然阴气阳气有物质性,它就必然为现代科学所认识,奇怪的是,虽然现代科学对物质的认识已经深入到了“夸克”层次,但人们还是没有搞清楚阴气阳气是什么物质性的东西,由于找不到阴气阳气的真实本质,现在不少人对阴气阳气的真实性抱有怀疑,即使是坚定地相信阴气阳气必然存在的人,因不能明确地认识到阴气阳气的真实本质是什么,也只能作出含糊其词的解释,通常的说法是阴气为物体的物质性部分,阳气为物体的功能性部分,或简单地说为阴为体,阳为用。
到底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物质性本质的阴气与阳气呢?如果有,它又是现代科学中的什么物质呢?如果没有的话,难道古代人所说的阴气阳气是虚幻的臆想物吗?可以这么说,古代人能明确地说出阴气阳气是生成万物的基础材料,就必然有它充分的理由和依据,对阴气阳气的认识,必然是一种在自然科学上的认识,决不是一种虚幻性的臆想,可以肯定,在现代的自然科学中,必然存在有古代人所认识的阴气与阳气,只不过是现代人和古代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称呼而已,我们必须注意到,从阴阳的性质属性中,阴气是引起人体感觉到冷的无形物质,阳气是引起人体感觉到热的无形物质,既然它们都有物质性的存在,那么,它就必然地在今天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中找到它的身影,意思是说,必须找到现在人们称呼的哪些物质,是就古代人们称呼的阴气阳气,因此,要解开阴气阳气之迷,就必须从古代对阴阳属性的划分中寻找破解的线索,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本质上有共同特点的物质形态。
阳的字义意思为有阳光的地方,有阳光就明亮;阴的字义意思为阳光被遮挡的地方,阳光被遮挡就会黑暗。从意义上看,阳气是具有阳性性质的“气”,它必然要在明亮的地方存在,阴气是具有阴性性质的“气”,它必然要在黑暗的地方存在,找到了阴气与阳气的这两个存在特点,人们就从明亮和黑暗中去感受阴气与阳气带来的不同感觉。根据从发出光亮的火中得到的感受,根据从发出光亮的太阳下得到的感受,人们感觉到,明亮中有一股令人感到温暖或炎热的热气,在自然界,越明亮的地方,热的感觉就越明显,这股热气,就是古代人所说的阳气,于是人们认识到,发出光亮的物体就必然有阳气,白天的太阳是人们能够看到的最明亮的星体,是地球上阳气的最大来源,夜空中那些发光的星星,也必然在不断地产生阳气。
根据从没有阳光的黑夜中得到的感受,根据从阳光被阻挡的阴暗处得到的感受,人们感觉到,黑暗中有一股令人感到凉爽或寒冷的冷气,在自然界,越是黑暗的地方,冷的感觉就越明显,这股冷气,就是古代人所说的阴气,于是人们认识到,越是黑暗的地方,阴气就必然越强,夜间没有月亮的太空是最大的黑暗来源,也必然是阴气的最大产生来源。
现在人们已经明白,太阳之所以发出光和热,是它在内部不停地发生核反应,不断地产生出能量所至,人在阳光下,不断地吸收着太阳的能量,能量的积累,令到人的身体发热,于是产生热的感觉。现在人们也明白,黑暗的地方冷,是因为没有能量或者能量被阻挡的缘故,人在缺少能量的地方,自身的能量向外散发,于是产生冷的感觉。
从现代人的认识上看,人体吸收能量会感觉到热,失去能量就会感觉到冷,这就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冷和热都与能量有关。其实,我们的祖先老早就知道,能量的变化会产生不同性质的量变特点,正是能量与空间的相互作用,也即能量在空间的扩散运动,产生出阴气与阳气。
我们的祖先既然知道阴气阳气和能量在空间的运动变化有关,那么,它们是怎样在空间与能量之间,采用什么样的依据来区分出阴气和阳气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物质呢?空间、能量和阳气、阴气,毕竟是有区别的不同概念,人们需要知道它们之间是怎样产生和兼容的。
1、阳气和能量的关系:
从阴阳各自的属性上看,阳气有明亮、炎热的性质,有向外、向上扩张的运动性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形态,和现代人们所说的能量有完全一样的性质形态,因为发出光和热,产生运动力,是能量拥有的特性,这说明,古代人所说的阳气就是现代人说的能量。最明显体现这种特性的事例,就是能量在火箭发射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现代的火箭发射,主要是依靠物质燃烧产生大量的能量来推动,以能量的强大动力,喷出耀眼的火舌,推动火箭升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清楚地看到,物质燃烧产生的能量,是以光、热、和动力表现出来,如果将阳气和能量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都是同一物质,它证明了这是古代人和现代人对同一物质的不同称呼而已。
阳气就是能量,密集量的能量就是阳气。宇宙中的能量基本上由物质燃烧产生,密集的能量具有高温和压力,内部处于热运动状态,因此炎热和发出光亮。由于宇宙中的物质并非无限而是有限,即使所有物质全部燃烧,产生出的能量也有一个最大限量。
宇宙中象太阳般的恒星在燃烧中发出密集的光和热,为宇宙源源不断地输送能量,是现在宇宙中阳气的主体来源。太阳给地球带来光明,带来热量,也给人们带来了温暖,这些令人有发热感觉的能量,就是古代人们所说的“阳气”的真实本质,也是说,阳气是古代人对能量的认识和称呼。
密集能量和空虚的空间之间,产生出温度差、密度差和压力差,按照物理学原理,高温必然向低温运动,高压必然要向低压释放,因此决定了能量必然要向空间扩散运动。扩散运动是能量占据空间的增加,也表示能量的体积在膨胀。能量的膨胀为复盖范围内的空间带来两项变化,一是为空间带来一股温暖之气,单位空间内流经或者积累的能量越多,温度也就越高;二是在空间产生一股前进的推动力,能量越密集,可以产生的温度越高,动力越大,可以产生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能量必须由物质产生,阳气是物质燃烧的产物,这就决定了阳气的密集量同产生的来源有关,也就是同发生燃烧的物质的性质、质量、燃烧方式、燃烧速度和燃烧过程有关,不同的物质,由于它们的化学结构或物理结构不相同,在相同的时间内会产生出不同密集量的能量,即使是相同的物质,由于条件的不相同,也会产生不同密集量的能量,实践表明,燃烧完的速度越快,时间越短,能量越密集;不同质量的物质在相同时间内烧完,燃烧的质量越大,能量越密集;相同的物质,燃烧得越充分,越彻底,能量就越密集;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烧得最旺盛时,能量最密集;否则,就相反。
阳气携带了能量的性质和性能,阳气拥有炎热明亮的性质,就是能量的光和热的性质,阳气拥有的膨胀和上升运动性能,就是能量的热运动属性,可见,阳气由现代物理学能量中的光能、热能、动能组成。
2、阴气和能量的关系:
阳气就是能量,这一点已经很明确了,那么,阴气又是什么?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人们可以从这样的一个实验中去作出亲身体验。选择一个在寒冷的夜晚,置身于旷野中,你立刻就感觉到被一种寒冷与黑暗包围,如果此时点上一堆火,马上就会感觉到光明,站在火堆边,感受到火的温暖,感觉到火的光亮,若果离火堆越远,就会感到越冷,同时感觉到越黑暗。这样的亲身感受,或许很多人都曾经历过,古代人们从这个感受中发现,冷与热,明与暗的感觉,同人与火的距离成正比,原因是离火越近,接收的能量就会越多,离得越远,接收的能量就越少,这说明了一个道理,能量越密集的地方,就越明亮,越炎热;能量越稀少的地方,就越黑暗,越寒冷,冷与热的感觉,与能量的密集量成正比关系,从这个关系上就清楚地表明,阴气同阳气在本质上完全一样,也是能量,只不过是能量处于稀薄的状态。
纯净的宇宙空间无限大,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纯空间里面什么也没有,一片空虚,呈静止状态,显得寒冷黑暗和寂静,但它能够容纳一切东西,也是说它具有吸光吸热吸物质吸能量的能力。由于空间处于空虚的什么也没有的负性状态,只要有能量或者物质进入,才会对空间的形态作出划分,空间才会发生运动变化,此时,空间也会对进入的能量或物质发生作用力,将它们分散。
当能量携带着温度、压力、和光亮入侵空虚无物的空间后,在空间产生运动,将纯净空间变为有物空间,而此时,空间又不可避免地要吸收能量,空间对能量的吸收,也就是对温度,压力,和光亮的分散,这对能量而言,是空间对它发生了作用力,这个作用力就是一股吸引力,将能量吸向空间。
能量在无限的空间内扩散运动,在复盖的广阔空间留下了极为稀少淡薄的能量,这些稀少的能量亮度极低,根本不能看见,于是呈现出宇宙纯空间的黑暗状态,由于能量稀薄,因此只有很低的温度,和很弱的推动力,成为了宇宙间的低温能量。
低温能量同宇宙中相对密集的高温能量相比,两者间存在一个温度差、一个密度差、一个压力差、一个亮度差,对宇宙中相对密集的能量来说,稀薄的能量就是寒冷的低温,低温能量必然要从高温能量中吸走能量,就是产生冷气的根源。低温能量的吸热过程,是将能量拉向自已聚集的过程,也就是一种收缩运动过程。空间的这些稀薄的低温能量,就是中国古代先民们所说的“阴气”。
阴气的本质也是能量,由此可知,阴气同样是由光能、热能、动能组成,由于阴气是稀薄的能量,它拥有的寒冷和黑暗,就是稀薄能量暗淡寒冷的性质,拥有的收缩和沉降运动,是低温能量作用力的运动属性。
扩散的空间范围越大,能量就越稀薄,能量越稀薄,阴气也就越强盛,阴气的量与能量的量成反比。
总的来说,阴气阳气实质是能量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不同等量的体现,也就是说,冷与热的感觉产生,与人们所处在地方的能量密集度和积聚量有关,能量的密集量越大,或积聚量越多,就感觉到越热,能量的密集量越少,或积聚量越少,就感觉到越冷。
从阴气阳气的产生来源中知道,阴气阳气在本质上是一致相同的,它们分别是能量在单位空间内不同等量的体现,处于量变过程中密集与稀少的两个相反极端,阴气为能量的稀薄状态,处于量变中趋向减少的方向,阳气是能量的密集状态,处于量变中趋向增多的方向。阴气阳气有各自不同的性质性能,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也只有在双方对立时发生比较才显露出的属性。
有热量,有光亮,有运动,是能量的三大特征,阳气在能量密集的高端方面,作出了明显的表达,于是阳气有炎热、明亮的性质,有向外扩张、向上升腾的运动性能;阴气则从能量稀少的低端方面,作出了另类的明显表达,于是阴气有寒冷、黑暗的性质,有向内收缩、向下沉降的运动性能。
阴气与阳气所体现的性质与性能,以能量在空间的扩散来实现:
1,能量的密集量:
能量的扩散运动,是一个由密集分散为稀薄的运动变化过程,等量的能量占据空间的范围越大,在单位空间内能量的比例就越少,占据空间的范围越少,单位空间内能量的比例就越大,能量的密集量与空间的范围呈反比关系。
2,能量的温度:
温度是对能量散发的热量确认,能量越密集,散发的热量就越多,表现为温度越高,能量越稀薄,散发的热量就越少,表现为温度越低,温度同能量的密集量成正比关系。
能量的扩散,也就是温度的扩散,温度会随着能量占据的空间不断扩大,而相应地不断下降,等量能量占据的范围越小,温度越高,占据的范围越大,温度越低,温度同能量占据的空间成反比关系。
3,能量的运动:
能量有运动的特性,有运动就必然有动力,能量越密集,温度就越高,产生的动力就越大;能量越稀薄,温度就越低,产生的动力就越少,能量的产生的动力同能量的密集量成正比关系。
能量的扩散过程,也是动力的分散过程,能量产生的动力会因占据空间的不断扩大,单位内拥有的能量不断减少,温度的不断下降而逐渐减弱,从能量在空间的扩散变化中可知,能量产生的动力强弱同它占据的空间范围成反比关系。
4,能量的亮度:
密集的能量发出光亮,亮光的变化同接收的能量有关,接收的能量越密集,就越明亮,接收的能量越稀薄,就越黑暗,光亮度同接收的能量密集量成正比关系。
能量的扩散过程,也是亮度的分散过程,单位能量的光亮度,会随着能量在空间的扩散距离越来越远而逐渐下降,越来越黑暗,光亮度同与能量在空间的运动范围呈反比关系。
从能量的量变关系中看到,阳气占据了能量的密集高端,才拥有了明亮、炎热与加速运动,阴气占据了能量的稀薄低端,才拥有了黑暗、寒冷与减速运动,因此说,阴气与阳气各自拥有的性质性能不是人为强加,而是天然产生的,由量变而发生的质变。
古代人对阴气阳气是生成一切物质基础原材料的认识,转变为现代科学原理,就是“能量是生成一切物质的基础材料”,古代人所认识的“阳化气,阴成形”,转化为现代科学原理就是“能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物质能够转化为能量”。能认识到不同温差的能量相互作用,生成了一切不同形态物质,能认识到能量和物质可以双向转化,这就充分说明古代人也有先进的科学知识。
本文由《解读阴阳》一书第七篇《阴阳理论的再认识》中第五节整理而成。回复医源先生:由于所贴都是节选,难免有未能涉及的话题,关于阴阳转化原理,在第六篇《阴气阳气的发现和认识》中有《阴气阳气的变化规律》一节,在第七篇《阴阳理论的再认识》中有《阴阳的变化规律》一节,前者是对阴气阳气的观察描述,后者是对自然规律的解释,今将后者补贴上,谢谢您的关心。容建平阴阳的变化规律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必然性地体现为一种正反双向运动变化,比如日夜的自然变化为连续不断的明暗双向运动周期律,自然界那条不可抗拒的生死规律,实质上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再从盛转衰,由有变无的双向运动周期,对任意一个事物的运动变化周期进行图解,都会发现有这样的共同结构,有一个正向的上升过程,有一个反向的下降过程,和有一个正向的最高幅度极限点,有一个反向的最低幅度极限点,阴阳的变化规律实质上是对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周期的详细解释,它抓往正向与反向两个相反的质量因素,用阴阳来表示,阳代表正向性质,阴代表反向性质,并以阴阳的运动变化来模拟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形式。
以阴阳相互作用过程产生出的一系列变化,总结梳理后成为了一条标准化的程序,和规范化的规律,由于任何事物的千变万化,其发生运动变化的最基本条件都为“二元”对立性质结构的相互作用,因此它们必然地要遵循阴阳的变化程序和变化规律,只要掌握阴阳规律的程序要点,明白阴阳规律的变化过程,就能够从本质上把握一切事物的变化全过程,利用阴阳的变化模拟出事物的变化,就能够从中了解事物变化过程每一阶段的存在状态。
阴阳的变化规律是以阴气阳气的相互变化规律为基础,再综合所有事物在“二元”结构基础上的运动变化特征,经过统筹兼顾产生的理性程序模式。阴阳相互消长是阴阳的基本运动形式,阴阳相互转化是阴阳的基本变化形式,阴阳相互消长的具体体现为双方的量变的不断更改,而这个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又必然性会引发阴阳整体发生质变。阴阳变化的起因,以双方性质对立为动变的基础,对立双方之间的性质差异,是产生斗争的根源,双方的斗争,则是发生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双方为消除性质差异和力量差异而产生的复盖,就是运动变化的原动力。阴阳变化的状态,以双方势力的占有对比来确定,当阴大于阳时,阴占优势,整体以阴的属性为主导力量,表现出阴的特征;当阳大于阴时,阳占优势,整体以阳的属性为主导力量,表现阳的特征;当双方的势力旗鼓相当时,双方的属性都能得到体现,只是双方的性质体现都不太突出。
阴阳变化的趋势,以双方势力的发展趋向来确定,如果阴的量变趋向不断增长,阴阳的运动变化将朝反向方向发展,发展的总趋势为阴的不断强大和阳的不断衰减;如果阳的量变趋向不断增长,阴阳的运动将朝正向方向发展,发展的总趋势为阳的不断强大和阴的不断衰减。由于阴阳的整体性质以变化趋势不断增长的一方的意志为主导,双方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各自力量的消长积累,成为了“量变引发质变”原因。
阴阳变化的量变逆转,以双方发展的最大极限为转折点,阳的发展一旦超越它的最高极限,必然发生崩溃,从而走向反面,由增长转化变成为负增长,呈下降趋势,同样,阴的发展一旦超越它的最高极限,也必然会发生崩溃,也会走向反面,由正增长转化变成为负增长,呈下降趋势,这种由性质超越极限而造成的崩溃,成为了“质变引起量变”原因。
阴阳的消长转化全过程,经过梳理后,成为了一条规范化的有序规律,规范化的规律在程序上表现为“阴消阳长、重阳必阴、阳消阴长、重阴必阳”四个步骤,阴阳消长是一个长时间的变化过程,是双方量变的逐渐积累,阴阳转化则是倾刻间的转换,它是对消长变化长期积累的突然爆发,整个阴阳规律呈现出循环不断势态,体现出事物生生不息的变化延续状态。
阴阳消长是双方势力发生单向偏盛和单向偏弱的变动过程,每一方的消长,都会改变双方力量的对比,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长,消长又是变化的动力,在不断的消长过程中,阴阳双方每一次的对比,总会在势力的强弱构成上产生不同的比例,出现变量的盛衰变化状态。
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为事物的顺逆正反双向变化,在阴阳彼此消长过程中,有两处特殊的地方,它们能够起到衡量和判别的标定作用,这分别是平衡点和转折点,一处起到质的判别,一处起到量的衡量。
平衡点:阴阳平衡是阴阳消长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状态,是阴阳消长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一种情况,当阴阳的消长达到双方势力对等均衡时,这种情况就是平衡状态。阴阳处于平衡状态时的点为平衡点,它有一个有特殊的标定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力量标定点,从它的前后,能够准确地分辩出阴阳势力的强弱状态。平衡点有两个,一个在阴消阳长阶段,一个在阳消阴长阶段。在阴消阳长阶段,平衡点前为属阴盛阳衰,阴的力量大于阳的力量,整体以阴的属性为主导,表现出阴的性质,过平衡点后,转变为阳盛阴衰,此时阳的力量大于阴的力量,整体以阳的属性为主导,表现出阳的性质。
在阳消阴长阶段,平衡点前为阳盛阴衰,阳的力量大于阴的力量,整体以阳的属性为主导,表现出阳的性质,过平衡点以后,转变为阴盛阳衰,此时阴的力量大于阳的力量,整体以阴的属性为主导,表现出阴的性质。阴阳平衡点表达出三大信息:
1、表达出阴阳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处于上升的还在不断地上升,处于下降的还在不断地下降;
2、表达出阴与阳的力量对比发生转变,原先处于强势的会转变为弱势,原先处于弱势的会转变为强势;
3、表达出阴阳整体的性质发生转化,原先体现为阳性的会转化为阴性,原先体现为阴性的会转化为阳性。阴阳平衡点为阴阳相互消长过程中量变引发质变的关键点,变化的重点体现在整体的外在性质的转化上,实质上它最为重要的是起到了标定质变的作用,可定为“质变标定点”。阴阳转折点:转折点就是阴性极限点和阴性极限点,阴阳发展趋势的转化是阴阳消长达到偏盛极限后的必然变改,阴阳单向偏盛,一旦超越可承受极限,必然发生物极必反的变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由量变引发质变是事物走向极端的必然性结果,反过来,质变又是事物变化走向反方向发展的开端。阴阳发生相互转化时的转折点有特殊的标定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量变标定点,从它的前后,能够有效地标定出阴阳性质的量变趋势。阴阳的量变转折点有两个,一个是阳极转折点,一个是阴极转折点。在阳极转折点前,阳的发展处于上升趋势,阴的发展处于下降趋势,整体的发展以阳的性质为主导方向,但过转折点后,情况发生逆变,阳马上由原先的上升趋势改变为下降趋势,而阴则原先的下降趋势转变为上升趋势,整体开始以阴的性质为发展主导方向。在阴极转折点前,阴的发展处于上升趋势,阳的发展处于下降趋势,整体发展以阴的性质为主导方向,一旦过了转折点后,形势马上发生逆转,阴开始走向下降趋势,阳变为走向上升趋势,整体发展开始以阳的性质为主导方向。
阴阳转折点表达出了三大信息:
1、在转折点前后,整体的外在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先前体现为什么,之后也体现为什么;
2、转折点体现的质变是发展趋势的主导性质发生改变,原先主动的转变为被动,原先被动的转变为主动;
3、转折点前后体现了阴阳的量变,原先上升的会改变为下降,原先下降的会改变为上升。极限点体现的是阴阳各自走向“物极必反”时的量变引发质变,但它变化的重点又体现在阴阳双方的量变转向中,在实质上,阴阳转折点最重要的是起到了标定量变的作用,故此可定为“量变标定点”。
古代人从阴阳消长的双向变化中,得出了一些道理:
阴阳的发展趋势,以掌握主动的一方为主,谁掌握主动权处于上升中,谁就能驾驭发展的方向;阴阳的转化,实质是双方力量大小对比的外在体现,谁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大,整体就以谁的性质为表现;阴阳的消长一旦超越最大承受极限,势必丧失主动权,由主动转变为被动,同时也带动双方的量变发生逆转;质变标定点界定了阴阳力量对比的转换,量变标定点界定了阴阳运动趋势的转换;
阴阳的周期变化,由阴阳消长的自然性规律决定。
阳气的制造和流通体系。人体中的阳气就是人体内的热能量,现代医学已经完全明白人体热能的产生来源和产生全过程。现代的医学科学显示,人体产生热能量,是有一个物质燃烧过程,由一个牵涉面很广的体系共同协作完成:
首先,人通过呼吸,从鼻吸进氧气,经过气管到达肺;
第二,通过肺泡的运作,将氧气输入血液中,肺动脉将氧气输送到心脏;
第三,在心脏的支配下,血液携带氧气从动脉输送到全身,氧气在体内同脂肪、糖类或蛋白质相结合,发生燃烧,产生出热能、水和二氧化碳;
第四,热能以血液为载体,在心脏的调节下从血管内流动,为人体供温暖;
第五、二氧化碳和水分由血液携带,经静脉输送回心脏,经心脏再输送到肺;第六、由肺将废气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呼出体外,而后再将氧气输入血液,经动脉流向心脏。
现代医学是通过人体解剖和人体生理研究,认识到发热现象的全过程,但是,在远古的时候,中医就已经掌握了人体发热的所有秘密,知道人体的热能是通过怎样的脏腑协作产生的。中医清楚地知道,人体中有一套很完整的发热体系,它通过一系列的生产环节,不断地为人体生产和提供炎热的阳气,准确地说,中医对发热体系的整体结构,参与制造阳气的主导器官和辅助器官,制造阳气过程,和阳气流通运作全渠道等等,都已经了如指掌:
1、知道制造阳气的主管器官和辅助器官是谁;
2、知道阳气由燃烧产生;
3、知道产生燃烧的物质是什么;
4、知道助燃物质的流通过程;
5、知道运送气体的载体;
6、知道阳气的运输通道;
7、知道燃烧后的废气排放途径。
中医的基础知识显示,人体阳气的制造和流通,由心脏系统和肺脏系统共同组成的体系共同完成,阳气的制造过程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燃烧的主体系统部分,一个是燃烧的辅助系统部分,两个系统分别由心脏和肺脏两个器官主管。心脏系统是燃烧发热的主体部分,整个燃烧发热体系以心脏为主导,以肺脏系统为辅助,只要是为顺利产生燃烧作出配合,它们共同配合完成整个燃烧过程。在整个燃烧体系中,还有一个管道式的流通网络,和有一个非常高效率的运载工具,血管系统,不但是血液的流通管道,同时也是阳气的流通渠道,而且还是助燃气和燃烧废气的流通管道,而血液,不但是助燃气的载体,燃烧废气的载体,同时也是阳气的载体,简单地说,血液在血管系统运行过程中,既运载助燃气进入,又运载废气向外排放,同时又将阳气运载到人体各处。
有这样的疑问,古老的中医真的知道从自然界吸入的氧气,是人体燃烧发热的助燃剂吗?真的知道血液运载气体的作用吗?真的知道人体内燃烧发热的机制吗?从中医的学说中,没有说明血液能够有运载气体的记载,也没有关体内燃烧发热的详细解释,如果在没有充足理据的支持,就武断地肯定中医在远古的时代就有先进的人体科学知识,这样的判断肯定是不科学的,能够说明中医有先进的人体科学知识,唯一的方法就是提供有力的证据,以理服人。
(一)、中医对血液运载气体的认识
现代医学发现血液中的血细胞能够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气,它将吸进的氧气通过动脉输送到人体各处,再从体内将废气携带到肺脏呼出,完成一个呼吸循环周期。在远古时代,中医明确地知道血能载气,虽然没有直接地指出血液有运载气体功能方面的论述,但在它的一些论说中,就包含了这方面的全部知识。
中医指出“肺主气”,和“肺主呼吸”,现在人们都知道,吸进的气和呼出的气,由肺的扩胀运动和收缩运动完成,那么,这些从鼻吸进的气,跑向哪里去了呢?《黄帝内经》这样解说:“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大家应该注意到这很重要的一个解说,中医的经典劳动著作已经明确地说出吸进人体的气是“藏于心肺”,也就是在说,吸进的气不单入到了肺脏,而且还进入到了心脏。吸入的气藏于肺,人们容易理解,肺本来就是用来呼吸的,吸入的气自然要藏在肺脏之中,对于气还藏在于心脏,这就有点费思量了,因为心脏是充满血液的器官,《黄帝内经》也明确记载,“诸血者皆属于心”,在充满血液的地方,心是怎样藏住气的?对这个问题,《黄帝内经》中没有详细的解释,但它很肯定了这一点,肺脏系统吸进的气,输入到了心脏系统之中。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吸入的气最终能够为心脏收藏?原因是中医知道了血液有运载气体的功能,吸入的气通过肺脏的作用,将它融入了血液之中,血液内包含着气体,因血液由心统管,心中充满了血液,血液藏气也就等于心脏藏气,这就是心能藏气的真正原因。如果不知道血液有运载气体的功能,绝对说不出心能藏气这个事实,因为心脏中充满了血液,根本就没有容纳气的空隙,单从表面现象来看,根本就不能看出里面藏有气体,只有从本质上有正确的认识,知道血液是气体的载体,才敢肯定地说出气能藏入心里。所以说,中医早就知道血能载气,虽然没有特别地说明血液能够运载气体,但从“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的结论中,已经非常明显地隐藏了这个道理。
(二)、中医对人体内燃烧发热的认识
为什么说中医早就明白阳气由燃烧的方式产生呢?只要认真看一看《黄帝内经》就可以知道,它将心划归属于火,“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类火,”这是在说心脏是人体热的来源地,好象是自然界的南方炎热气候,与自然界的火同属一类,就象是人体中的火。火是什么?火就是物质的燃烧状态,由于人体中只有心脏“其类火”,说明了人们已经认识到心同人体内发生燃烧有直接的关系,是人体中专门主管热能量的器官,用现代的说法是“火”的控制与管理机构。
对心脏是人体是中火的认识,表达出了两项内容,一是说明在整个燃烧体系中,心脏是燃烧过程的主导者和主要管理者,整个燃烧过程都在心脏的管辖范围内进行,二是说明阳气的输送系统中,心脏是热能的调配中心,热能的调拨分配由心脏进行调节。简单地说,中医已经清楚地知道心脏系统是阳气的产生地和管理中心。
既然知道心脏对燃烧过程的管理,但是燃烧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呢?中医又是怎样解释人体内的燃烧过程呢?非常简单,中医将人体内发生燃烧产生阳气的过程化简浓缩为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它在《黄帝内经》说得很清楚,这就是“阳化气”。“阳化气”这三个字虽然极其简单,但从中已经包藏了燃烧过程中的一切变化,第一,它说明在人体内有物质发生燃烧;第二,阳气是人体内物质燃烧产生的热能量;第三,体内物质发生燃烧后,变化成为无形的气态。
“阳化气”中的“阳”是指阳气热能量,“化气”是指物质由有形的物状态变化成为了无形的气状态,因为只有有形的物质才能变化成为气态,物质由有形状态转化成为气态,其过程还产生热能,这指的就是“阳化气”的燃烧过程,但是,究竟什么物质化成为气态过程中,也即是在燃烧中产生出阳气热能量呢?《黄帝内经》有交代,是由“阴成形”的人体体质,也即是组成人体的物质,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人体中的脂肪、糖类、蛋白质等,这些内体物质同外来的氧气发生燃烧,产生出热能量阳气,同时也产生出燃烧后的废气二氧化碳。
(三)、中医对呼吸与燃烧关系的认识
中医虽然没有专门地解释从肺吸进的外气参与了燃烧,但一句“肺主呼吸”,就明确地指出了肺脏在燃烧体系中的辅助作用,不要以为点出“肺主呼吸”是古代人自觉感受的生理现象,其实,中医已经知道肺脏在整个燃烧体系中,是重点在管理气的进出,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起了辅助燃烧的作用,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肺就是助燃气体的进入通道,和燃烧废气的排放通道。
中医真的知道肺脏的呼吸参与了燃烧吗?这可以从《黄帝内经》对肺脏一呼一吸的区别中发现和证实,《黄帝内经》确定:吸入的是“五气入鼻”,呼出的是“阳气出上窍”。“五气”是什么样的“气”?“五气”是指“五行”之气,古时人们将自然界所有的“气”按“五行”的性质为标准,分别区划为“风气、寒气、热气、燥气、湿气”,也是说,自然之“气”是由这五种性质的“气”构成。“阳气”是明显地带有热能量的“气”,在这一吸进与一呼出之间,气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吸入时是自然之气,呼出时是明显性的热气,从这一呼一吸的前后变化过程中,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呼吸参与了阳气的制造过程,肺脏吸进的“五气”与呼出的“阳气”,证明了肺脏系统在燃烧中起了辅助性的作用。
中医学说中虽然没有动脉血液运送氧气,静脉血液运送二氧化碳之类的记载,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知道血液有运载气体的功能,而且吸入的“五气”与呼出的“阳气”为不同性质的气,两者的性质不同,就必然有各自不同的流通渠道,否则的话,两者就会发生混淆,由此可知,人体血管网络必然要分为两大部分,一个部分负责将外来的助燃气体输入体内,即现在所说的动脉,另一个部分负责将燃烧后的废气排放出体外,即现在所说的静脉。
“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其意思是说人体吸进的外气由鼻进入肺后,再通过肺脏的布施,进入了心脏系统内专门负责输入的血管网络,也即是动脉血管的血液中。“阳气出上窍”是说明人体内发生燃烧后的废气排放,最终是从人体的上窍鼻子排出体外,从逆向思维看,这些废气必然也是要走由血液携带流向心,再由心进入肺,尔后经过肺的作用,分离出废气,再通过肺脏的收缩,从鼻呼出体外的道路。
《黄帝内经》对燃烧产生的废气性质有这样的描述:“热气生清”,意思是说,在燃烧产生热能后的废气显得很清纯,没有任何颜色,一个“清”字就高度概括了废气的清晰透明性。《黄帝内经》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故清阳出上窍”,到底这里所说的“清阳”是什么?《黄帝内经》有这样一句说明:“阳气出上窍”,这就明确指出这“清阳”就是“阳气”,阳气怎么会从上窍排出?请不要误会,这不是说人体的热能从上窍鼻子排走掉,所说的这个“阳气”,是指燃烧后带有余热的废气,由于废气是物质燃烧产生的气体,是由“阳化气”过程中的产物,兼身上带有残余的热量,因此它属于阳气的范畴,故此也称作为“阳气”,又由于它具有高度的纯静清晰,故此又称为“清阳”。
(四)、中医对循环系统的认识
人体内的循环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心脏、血管和血液。心脏是循环系统最重要的部分,是循环系统的主管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血管内不断地循环。血管是血液流通的管道性网络系统,为心脏管理的运行网络。血液是受心脏控制的运载工具,它被限定在血管网络系统中运行。心脏通过血液的运载,将肺脏的氧气经过动脉输送到体内每一个细胞中,又将体内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经过静脉运载到肺脏。
中医是这样认识循环系统的,《黄帝内经》告诉人们,“心之合脉”,这个“心”是指心脏,“脉”是指血脉,“脉为血之府”,也即是现在的血管系统,“合”是指组合,意思是说心脏与血脉紧密相连,由于血脉网络呈封闭式,故此心与脉组成了一个封闭的渠道般的流通网络系统。中医没有动脉和静脉称呼,但将经脉分阴阳,络脉分阴阳,阴络即是现在人们所说的静脉,阳络就是人们所说的动脉。动脉和静脉是现代人对血管网络的认识,阴络和阳络是古中医对血管网络的认识,我们不能强求古代人也有现代人的说法,称呼不一样不要紧,重要的是古人所指的东西和现代人所指的东西是同一物就成。由于“诸血者,皆属于心”,心内的血液必然要在全封闭的血脉网络系统中流动,由此可见,中医对循环系统的认识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解释方面比较笼统和比较分散,不及现代医学解释得那么详细。
(五)、中医对阳气流通的认识
阳气由吸入的外来空气与人体的物质发生燃烧而产生,而这个燃烧过程又发生在血管网络中,于是血管网络系统,于是血管就自然成为了阳气的主要流通渠道,在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阳气的重要载体,由于血液运载了阳气,故此热的特点成为了血液的一个明显特征,因为血液的流通要受到心脏的控制,对血液的控制也等于对阳气的控制,心内的血液携带了阳气,使到心脏就像一团火,象一团熊熊燃烧的火,它不断地输出热能,在心脏的调拨分配下,血液运载着阳气经由血管网络流向人体各个地方。因为血液不但运载阳气,而且也运载助燃气体和废气,所以,血管网络不但是血液流通的渠道,是助燃气和废气的运输通道,更加是阳气的配给运送通道。
一元论产生了矛盾马哲与易经都具有辨证法
但明显易经的辨证法是最好的辨证思维并不是割裂整体形成矛盾,而是从整体看待问题
马哲显然不是这样片面的放大矛盾提高记忆力原来跟场所也有关系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青龙:主有喜庆之事,是吉利之神,但是如果发动克世或克用神,则多有乐极生悲之象;朱雀:多主口舌官非,但有时也主文书;
白虎:主凶伤、孝服、血光;玄武:主匪盗、暗昧之事。
中国古代天文学,将周天的众多星辰划分为二十八星宿,东南西北各七行,分别被看成一种神物,即四象。汉代张衡《灵宪》,“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这是坐北向南来描写四象。东为青龙,西是白虎,北为玄武,南是朱雀。四象的名称,将各自的色彩也标示出来了。北方的玄武,一般认为是龟蛇合体。在古代笔记中,俞琰《席上腐谈》另持一说:“玄武即乌龟之异名。龟,水族也。水属北,其色黑,故曰玄。龟有甲,能捍御,故曰武。其实只是乌龟一物耳。北方七宿如龟形,其下有腾蛇星。蛇,火属也。丹家借此以喻身中水火之交,遂绘为龟蛇皤科之状。世俗不知其故,乃以玄武为龟蛇二物。”但从汉瓦当图案看,玄武已然是龟蛇合体。中国易经里的四象嘛。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嘛。四柱是易经两仪生四象:年的四象→春夏秋冬;月的四象→朔、望、上弦、下弦;日的四象→半夜、中午、早晨、日落(子午卯酉),人的四柱就是四象,是固定静态的,阴阳五行不平衡,含宇宙信息,如果五行差异太大,产生了人的大起大落,象钱塘江的潮水一样一起一落。但遇大运阶段中,求得动态平衡,大运阶段是动态的发展的,这时生助,刑冲不同产生了人体的生物钟(人体节律)。在同一年里,所以有人成了富翁,有人却成了乞丐,产生了人的性情,前途各方面差异。人都在做自己的“布朗”运动。
再把四柱统成一格局,为什么要统一成格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这好象各色各样的中草药中医学家,要把它介定成格局而成汤剂: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六味地黄丸、三才汤、青龙汤、麻黄汤。人的四柱格局时要遵守纲要,纲举目张嘛。八纲来原是人际关系学:生我为父母纲(正印、偏印纲);我生为食神、伤官纲(我生子女为养命之本);我克为妻才纲(正财、偏财纲:妻财为我的辅助,尤其财为我所用);克我的为正官、偏官纲(人要受制约,就象上级颁布法律要制约人的不规行为);同类为比肩、劫财纲(兄弟姊妹肩并肩一样高,但都要彼此分父母的遗产),这样每个人复杂的阴阳五行,复杂的格局,等到大运阶段,产生了生助情况,刑冲化合的变化(用代数代入,即矛盾论上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产生了人的各个节律。(注意:八纲不等于八字)以上为什么要用四柱八纲?这是易经的基本原理: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的道理也对应阴阳的天文历法:周易系辞曰“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之数,遂定天下之象”(十条)历法之原,原来叁伍之数是八进制的“555”换写成十进制,便是一个回归年(365天)取整:5×64卦;5×8卦;5×l太极,即555=5×64+5×8+5×l=365(取整)。
这一回归年是宇宙运动关系,是易经八卦与宇宙信息相通关系。一人用甲子纪年包含了生长化收及生长规律,表示了与宇宙信息相通关系。中国语言简称为“天人合一”,给人们一个朴素的概念。以上我这样通俗的说了一通,不知是否解开了“谜”没有?总之人的节律生物钟与天体运行有密切关系。君不见庄稼人工灌溉的,没有天下雨浇灌的,长得绿油油的。至于神煞,六神乃是天上的星座: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勾陈、腾蛇,并不是迷信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国古代四大神兽传说东方青龙
关于龙的传说有很多,龙的出处也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说是由印度传入的、有的说是中国星宿变成。印度本身是在龙神的说法的,但龙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实物的
——蟒蛇。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著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
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
在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有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
身手足,乘两龙。’,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
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
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
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
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在古时后的中国,头有角的为公龙;双角的称为龙,单角的称蛟;无角的为螭,古时
玉佩常有大小双龙,仍称母子螭;龙的地位远高于印度。因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也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故此有左
青龙、右白虎的说法。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们想像
成为龙的形象,因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东方色青,故名‘青龙’。而民间又有龙性淫旳说法,和牛交时生麒麟、和猪交时生象。
所谓龙生九子,都不像龙的说法,是这样的——大儿是叫囚牛:它平身喜爱音乐,故常立在琴头上。如汉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
。而蒙古的马头琴也可能是囚牛的变种。二儿子是睚毗:它平身爱杀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摄敌军。同时又用在仪仗上
,以显得更加威严。三儿是嘲风:是只兽形龙,样子有点像狗,它善于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据说可以
威摄妖魔、消灭灾祸。第四儿是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
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
第五儿是狻猊:形似狮子。是外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所以性格有点像佛。它好安静、又爱烟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炉上,让它为佛门**。
第六儿是霸下:又名赑屃,样子似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
。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第七儿是狴犴:又名宪章,样子像虎。相传它主持正义,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
在狱门上下、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时肃静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第八儿是负屃:因它喜爱文学,故多安在石碑的两则。
么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
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西方白虎
在中国四圣兽中,另外一个常常跟龙相提并论的就是‘白虎’;虎,为百兽之长,它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着龙一起出动,‘
云从龙,风从虎’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而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
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而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
,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中说的了。除了道教中的四灵包括了青龙白虎之外,连在风水师探勘墓地时,在地形前方左右两
边突起的地形,可以当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独特的称号,称之左青龙、右白虎,取其护卫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装饰,在左右堂柱上绘有青龙百虎,以其镇压邪灵。而在道
教兴起之后,龙虎被借用为道家炼丹的术语,就是指"铅汞、坎离、水火、阴阳",等的同意词。而道家炼丹分内外(内丹炼气,外丹炼丹药,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十分确定),内丹
是就阴阳五行而言,龙阳,生于离,离属火,故云‘龙从火里出’,虎阴,生于坎,坎属水,故云‘虎向水边生’,两者结合之后,一阴一阳,互相调和,称为道本,都是元神、
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性属木,木代表东方,于卦为震,故比为青龙;情属金,金代表西方,于卦为兑,金白色,故喻为白虎。金能够克木,故情多损性,而用二八之
真精气,使之交合为一,则金木无间,龙虎自伏而成丹,在人体中则以肝为龙、肾为虎,而外丹则仍取阴阳之意,以龙为铅,虎为汞。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东西,又是可敬的东西。可怕的是,它会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无比,能够避邪。而在一些古书中,如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
‘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抟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古人还认为白虎是一种祥瑞:‘
德至鸟兽。’最初的西天星神是熊和猫头鹰,但后因古羌族的图腾在由熊变为龙的时候。而又到黄
帝的向东发展时,龙的图腾被带到东方,跟‘东方苍龙星座’合而为一,朱鸟则成了统一南方时凤图腾在天国的新居,因两大部族融合而终于成‘龙凤呈祥’。作为古代图腾是东
凤而西龙,作为星象则是东苍龙而西朱鸟。到周朝以后,封建制度正式确立,五行思想也成熟,把天像重新划分,朱鸟放到了南方,和祝融火神一起崇拜了。而西方的就崇拜白虎
。在部族斗争及迁移,西北方的龙向东移,东方的凤向南移,南方的虎向北移,全国显示一个大周转的观念运动。到汉代五行观念成了统一的思想,再补出玄武完成‘四方之神’
的配套。在古时《史记.天宫书》‘东宫苍龙、南方朱鸟、西宫咸池、北宫玄武。’在这里的不
是白虎,而是咸池。而咸池是主五谷的星,主秋季,因五谷是在秋天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动物,如何能和龙、鸟、龟配成四灵呢?在《正义》:‘咸池三星
在五车中,天演南,鱼鸟所扥也。’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质疑:‘苍龙、朱鸟、玄武、各总七宿而言之。至于咸池,则别一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咸池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太阳洗
浴之所。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可见咸池原是羌人视为日出之处,咸池也就是碱水湖,应是岷山地区的芋个湖泊,或是青海。
由此可证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宫天象尚没有青龙白虎的观念。在《礼记.礼运》所谓:‘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把不属于动物的咸池换成麒麟。后世有四灵有麟、四象有虎的习惯
。又由于白虎是战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将被说成为白虎星充扥世的,如:唐代大将
罗成、薛仁贵父子等人。除此之外,白虎又被道教吸放,被神化起来,成为了各庙宇的门神。
南方朱雀朱雀又可说是凤凰或玄鸟。朱雀是四灵之一,也和其他三种一样,它是出自星宿的,
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联想起来就是朱雀了。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它也有从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
凰。在古籍的记载中凤是一种美丽的鸟类,而以它的歌声与仪态为百鸟之王,它能给人间
带来祥瑞,同时也拥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殊灵性,而由于它是‘羽虫’之长,所以和‘鳞虫’之长的龙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了一对,一个变化多端,一
个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更由于龙象征着至阳,而原来也有阴阳之分的凤(凤为雄,雌为凰)在跟龙相对之后就渐渐的成为纯阴的代表了。
而凤凰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又有说是佛教大鹏金翅鸟变成的。凤凰神话中说的凤凰是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
尾、有五色纹。又请凤是有五种品种,以颜色来分的:红是凤、青则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
而玄鸟的说法就是从《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它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中,就是殷商说的后代说自己的先袓-契是由玄鸟生下来的
,建立强大的商朝。因此玄鸟就成了商人的始袓了。《史记.殷本记》也记了这段历史:‘殷契、母曰简狄,有绒氐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随其卵,简狄取而吞
之,因孕生契。’除了殷商之外,战国时的秦,满清的始袓和朝鲜新罗的始袓也是和仙女吞食玄鸟卵有关的。不论玄鸟或是凤凰,都是随道教的发展,而把它由一只雀鸟,或孔雀
或山鸡等等...先变成一个半人半禽的、传人兵法的仙女到完全是人的仙女,都是随道教的发展的。
而在北京过去就有三座专祀玄女的庙宇,叫九天娘娘庙、玄女庙。在北方和南方的地方也都有玄女庙。
北方玄武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
。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袓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
就是乌龟。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
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它和其他三灵一样,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变成的:斗、牛、女、虚、危、室、壁
。而古时后的人对玄武它的解释有以下的数种,‘玄武’即龟。《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玄武’乃龟蛇。《楚辞.远游》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
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玄武’为蛇合体、龟与蛇交。《文选》卷十五张衡《思玄赋》曰:‘玄武宿于壳中兮,腾蛇蜿蜒而自纠。’李善注
云:‘龟与蛇交曰玄武。’《后汉书.王梁传》:‘《赤伏符》曰:‘王梁主衡作玄武。’’李贤注云:‘亡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玄武’为水神、北方之神。《后汉书.王
梁传》:‘玄武,水神之名。’《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帝览嬉>:‘北方玄武所生,...镇北方,主风雨。’
但玄武被后世的道士们升级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别于其他三灵。其他的青龙和白虎,只做了山庙的门神,而朱鸟就成了又天玄女。
玄武在宋代身价培增,并被人格化。这与宋代各帝推波助澜分不开。宋初太祖时,即有真武、天蓬等为天之大将的传说。未真宗天禧元年,在军营中发生了一件事。在《事物
纪原》卷七载:‘营卒有见蛇者,军士因其建真武堂。二年闰四月,泉涌堂侧,汲不竭,民疾疫者,饮之多愈。’真宗听说此事,下诏就地建观,赐名‘祥源’。这大约是中国最
早的真武庙。真武大帝的身世,后人多说是在隋炀帝时,玉帝将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于挣乐
国皇后,厌恶尘世,舍位入武当山上修行,成功飞升,镇守北方,号曰: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