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北京商报
幸运咖是蜜雪冰城旗下的吗蜜雪冰城旗下咖啡品牌也提速“跑马圈地”。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蜜雪冰城子品牌幸运咖已经进京且开了2家门店,门店装修风格和产品依旧是红白色调的“老配方”,定价继续走亲民风。无论是扩张模式还是品牌定位开放加盟,幸运咖似乎走着与蜜雪冰城相同的路线。从500到1000家,幸运咖仅用了半年,其扩张野心不言而喻。但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咖啡市场,从来不缺少竞争对手,更不缺少渴望出圈的新人,留给幸运咖冲突重围的窗口期还能有多久?
加盟扩张 ,完成1000家店小目标
幸运咖悄然开始布局北京市场。北京商报记者从现场看到,目前位于北京的两家门店均以熟悉的红白色调为主,与其他城市门店装修风格相同,门头上标有主打品“现磨咖啡”的字样。
从产品来看,咖啡是主打产品,同时还配有茶饮、小食与冷饮等种类产品,以及红茶、花果茶和挂耳咖啡、水杯等零售产品。从单品上看,产品与蜜雪冰城相似度较低,但定价上与蜜雪冰城不相上下。饮品整体售价在5-14元之间,其中咖啡类产品最低售价5元。
值得注意的是,幸运咖北京的两家门店均为加盟门店,店内均挂着“特许经营资格”,下方还附有加盟热线。北京商报记者由上述两家门店了解到,幸运咖全国门店的产品与售价相同,北京的两家加盟店由总部统一管理。其中一家门店工作人员透露,北京市场是今年新开放的加盟城市,同时今年将重点布局江浙沪地区。
关于幸运咖的规划情况,北京商报记者联系到幸运咖所属的蜜雪冰城公司,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幸运咖与茶饮品牌蜜雪冰城的模式和理念相同,采用平价策略,并在全国各地开放加盟。目前1000家门店基本都为加盟店。
据了解,幸运咖创立于2017年,是主打现磨咖啡的连锁咖啡品牌,隶属于河南幸运咖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为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全资运营的咖啡品牌。2017年12月,幸运咖首家门店开业,目前该品牌已达到1000家门店,分布在北京、河南、山东、浙江等地。
瞄准全国 ,走“蜜雪冰城”路线
无论是主打加盟的经营模式,还是从“地方”走向全国的布局路线,正如上述负责人所说,幸运咖的玩法都有着蜜雪冰城的影子。从定价来看,蜜雪冰城的茶饮产品售价基本在个位数,幸运咖的咖啡类产品最低售价为5元,两个品牌与同行动辄20-30元的产品相比存在价格优势。在扩张路径上,二者都选择了主打加盟扩张,并且都是由“大本营”走向全国市场。
事实上,幸运咖早已露出瞄准全国市场的计划。据壹览商业今年1月的报道,幸运咖2022年在城市布局名单中就提到了北京、浙江、湖南、天津、四川、广东等区域。
蜜雪冰城幸运咖加盟需要多少钱与此同时,幸运咖的门店拓展上保持着蜜雪冰城一如既往的扩张节奏。根据幸运咖公众号,2020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加盟,2021年12月全国门店便达到500家。今年以来,更是在半年左右实现门店规模翻倍增长。幸运咖微博显示,2022年3月2日幸运咖第600家门店落户浙江,3月30日第700家店落户山西,4月30日第800家店落户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在6月8日,幸运咖宣布第1000家门店签约。
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指出,咖啡赛道发展前景好、发展快,各大品牌都在加大扩张和下沉力度。同时,由于疫情等因素,咖啡赛道也进行了洗牌,这也为新入局的品牌提供了更多机会。另外,蜜雪冰城近年来的发展受到资本市场认可,吸引来了许多加盟商。如今布局子品牌进行细分市场也是希望不断为公司蓄力,形成品牌矩阵,寻找新的增长点。
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表示,目前蜜雪冰城门店的饱和度较高,子品牌幸运咖在机械设备、培训周期和产品标准化制作流程等方面与蜜雪冰城存在一定差异,能为蜜雪冰城带来更多增量。
打稳地基 , 避免造成恶性循环
从500家到1000家门店仅用了半年时间,不难看出幸运咖希望快速提升其市场份额。对于幸运咖而言,高性价比和品牌规模都是其优势所在,与此同时,该品牌还背靠蜜雪冰城这棵大树,具备成熟的运营团队和供应链等。但从品牌发展的角度而言,幸运咖若想在激烈的咖啡赛道中脱颖而出,还需在产品品质、消费者体验、创新研发等方面再做功课。
王振东认为,对于茶饮的消费群体来说,高性价比是茶饮品牌的优势,而咖啡的主流消费人群对于产品的品质要求更高,仅依靠高性价比很难成为幸运咖的核心优势。相较于下沉市场,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咖啡消费频次更高,但人力、房租等成本也随之增高,而幸运咖产品售价较低,如何使加盟商盈利便成为其需要面临的问题。未来,幸运咖还需通过提升产品品质等来提升品牌综合实力。
徐雄俊表示,有着蜜雪冰城背书,产品标准化、加盟资源和资本市场的支持都是幸运咖的优势所在,而且幸运咖选择了先在河南大本营“打稳地基”,如今也是时候加速布局全国。对于幸运咖而言,品牌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是其面临的首要挑战。其次,幸运咖还需考虑利润问题,若采取“价格战”导致亏损,将形成恶性循环。幸运咖之后还需找准自身定位,通过差异化布局来吸引更多消费者。
北京商报记者 郭缤璐 张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