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自然的一个规律,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事情。但是关于丧葬的习俗,不同的地区,标准和习俗都是会有一些差异的。那么广东的丧葬习俗文化,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带着好奇,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广府殡葬风俗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国人崇尚儒家的忠孝节义,认为一个人最后的归宿最好的应该是儿孙满堂,寿终正寝,所以到现在,对一个人最狠毒的诅咒莫过于“断子绝孙,不得好死”,至于客死他乡,在以前也是一件很悲苦的事情,常让家人遗憾的。
以前的社会,医院并不多,甚至人患了重病将死,医院也会叫家人赶快把病人抬回家,就是为了病人能死在家中,有亲人在旁,不至于客死异乡。而传统的文化习俗认为,老人家年过七十就已经是古稀之年了,无论是自然病死的还是意外死的,也算是“寿终正寝”,算喜丧了!
我老家在广州郊区一条自然村,民国时期的俗例,村中男性老人家到六十岁大生日,要到祠堂拜祖先,然后在祠堂摆寿酒宴请亲朋戚友,过完大生日之后,家人就开始为这位男性长辈及其妻子准备寿衣,家境好的甚至会预先让人在广西柳州定购棺材,放在家中,称之为“上寿”。
置办寿衣亦很讲究,由家人子孙择一个好日子好时辰,一般由儿子和媳妇负责去订购,寿衣色泽以素色为主,多用青、白、棕、酱、茶等色,忌用大红和粉红,否则会使死者鬼灵凶猛;绿与禄音相近,不宜带到棺材,恐防碍子孙官运;蓝色恐子孙褴褛;黑色属大晦之色,黄色乃正色,皆不能用。寿衣件数多少,衣料好坏,视乎家境贫富而定,多要奇数,不要偶数,件数上衣为11件,下衣为7件,或上衣为7件,下衣为5件,忌九件,亦有地方习俗以男双女单订制的。
现在的传统寿衣的款式,其实是明朝时汉人的平常服饰,当年清兵入关,主政朝野,严令天下百姓,剃头蓄发,改穿旗人服装,否则杀无赦,天下汉人反抗非常严重,清朝政府最后为了平息民怨,不得不答应了老百姓“生穿死不穿”的要求,即生者改穿清朝服饰,死者仍穿汉朝服饰入殓。此习惯从明末清初一直保留至今!
棺材亦叫寿材,有钱人家会在家中老人六十大寿后,为他“上寿”,选好一个黄道吉日,去棺材铺里选购合心意的棺材,棺木以广西柳州出产的为最好,故以前有句俗语说:“玩在杭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可见柳州木是何等的矜贵和出名。棺材买回来,要摆放在后堂或偏厅,用木条凳垫着放,棺木身绑上红绸带,名为“挂红”,喻意家中老人从此添福添寿,子孙升官发财。
生老病死人生必经,从前的人多在家中病故,家中老人若不幸即将驾鹤西归,家人子女要作充分的准备,一般来说,老人家在断气之前,因为肌肉松弛会引起失禁现象产生遗尿,民间叫“过河尿”,出现这种情况下老人家的情况就不太妙了,通常由同性的家人子女立即帮老人擦干净身子,换上准备好的寿衣,扶老人出正厅临时的床铺,头朝里脚朝外躺好,蚊帐一定要拆除,据闻蚊帐如天罗地网,会罩着死者的灵魂不得往生。
老人弥留之际,子孙要让老人头枕着“金银纸”,口袋里装上作阴司路引的“荷包”,子孙要喂其糖水,齐跪床前呼唤老人送老人上路,待其“寿终正寝”。以前亦有风俗,在老人死时要在其口中放入龙银,喻意“有银啶口”,下辈子说话有牙力,有权势!又以银纸各一包,分握死者手中,谓其这样能福荫子孙。
老人过世,要在床下点一油灯,为死者在阴司路上照明,昼夜不息,出殡时方可熄灭,死者的头面不能见天日,要用白布盖住,入殓时要加盖元宝,否则视为大不敬。
民间有禁忌,家中有养猫的人家要将猫绑好,特别是黑猫,切不能让猫在尸体身上跨过,相传这样会诈尸,让死者发生尸变。
农村非常重视“养老送终”,父母去世而儿子不能在临终时相送,不论是什么原因,亦会被视为不孝,若儿子不能在临终前赶回而在出殡前赶到,人到巷口就应跪下,哭喊着伏地爬行到死者床前。
以前广府地区实行土葬,倘若有人不幸客死异乡,只要路途不远条件允许,一般都会把死者运回家乡,让死者在故土入土为安,但按照传统习俗,客死异乡的遗体是不得入村的,家人只能在村口的榕树下为死者临时搭棚守夜,待天亮了拣好时辰,由村后的小路上山安葬。
老人故世,家人子女要脱下首饰,换上孝服,为先人守孝。 以前没有电话,丧主家属要亲自前往至亲好友家中报丧,但报丧者只能在亲友门前通报,绝不能进门。家中有至亲离世的,一个月内也不能去他人家中作客,如果至亲不幸在春节前后一个月里离世,家人这个春节期间不能外出拜年,亦不能贴挥春派利是烧鞭炮。
先人入殓前为死者买水沐浴净身,称为“买水”,各地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在广府地区,一般由死者的长子执行,如无子嗣,即由家族中的侄儿执行,若无子侄,可“买孝子”,出钱请人“买水”。买水一般在早上进行,孝子戴三果冠,披麻跣足,手执丧杖,捧瓦盆,在亲属和法师的引领下哭赴水滨,投一文钱“买水”。《广大民俗大典》
老人先逝,家中供奉的神像要用红纸面朝里封起来,以免鬼魂受惊,门口有贴对联和门神的也要一一撕去,将家中摆设换上白色素色,摆上香炉和供品,以供亲友上香拜祭。死者脚下燃一对白蜡烛,昼夜不息,家人守护旁边,通宵不寐,谓之“守夜”,一般在第二天拣时辰出殡。
先人入棺,称之为大殓。通常由“喃呒”先生按死者生辰八字和去世时间,算出与之相冲的生肖属相,大殓时相冲生肖的亲友要回避,入殓也叫“升棺”,先人入殓后尸体一定要躺平正,头不能偏,否则死者睡不安宁,而且日后会偏于保佑其中一个子女,由“喃呒”先生执红线,自死者鼻梁间拉到棺尾,让在场子女观看,认为尸身平正才可入殓。死者如是女性,丈夫仍在世的,会在鬓发上插一枝花,喻“死在夫前一枝花”,儿女已经成家立室的,儿女亲家要买锦被,在入殓时作铺盖,也有人家将死者生前最爱的饰物用作陪葬的。
待死者真正在棺木里安睡好后,亲属绕棺三圈送行,见死者最后一面,然后盖棺钉钉,从此阴阳相隔,爱恨情愁一笔勾消,永不相见!
出殡,俗称“出山”即把灵柩送到安葬地点。 出殡前先请风水先生择吉日,旧社会交通不便,外出子女回家奔丧路远,灵柩会在家中停留多日,择吉日上山,一般为单日,近代一般在先人死后次日出殡安葬。
以清朝为例,出殡时子孙亲属都要齐穿孝服,在灵堂大哭跪拜,由仵工把棺材轻轻移出,大喝一声“大吉大利”,谓之“移棺”,然后宣读“起柩文”,点燃香烛香烛冥襁,棺材抬出叫“启灵”,亲友一律回避,然后将棺材抬到墓地。
“出殡仪式很讲究,仪仗队先以大蓝灯笼或是生花牌额引领,写上某府出殡,或是某某归虞,写上封诰和享年,享年要报大数,往真实年龄上加三岁,即“天一岁,地一岁,自己加一岁”故以前广州有俗语云“死人灯笼报大数”,接下来是从仪仗店里租用的整套仪仗队列:大灯笼、铭旌亭、像生亭、兽口亭、真亭、主轿,以及亲友送的生花牌、生花圈、纸扎等,后面是弦乐队、大锣大鼓、古乐亭、香亭、主亭、神主牌、灵柩。灵柩旁有抬柩的探路者,手持两块木板,边行边敲打,大叫着提示路况。抬柩者视死者身份和贫富而定,一般为8至12人,灵柩上面竖立两个纸扎的童男童女,手持短幡书明西方接引。孝子披麻戴孝,举着孝杖在灵柩走在灵柩前头。显要人物出殡,友善团体还预先安排沿街摆好香案祭品拜祭,叫摆“路祭”,送殡至一定地点,举行辞灵仪式,孝子扣拜亲友,女眷和亲友各自归家,由孝子和男家属送灵柩上山下葬,安葬后,俗例另取道回家,不能重走回头路。”《广东民俗大典》
苦主家要事先准备好一封利事和一粒水果硬糖,在亲友送别灵柩之后作为答谢。糖果代表从此远离悲苦,甜甜蜜蜜,帛金的回礼不能带回家,应在路上花掉,否则会视为不吉。
先人安葬完毕,苦主家属要请前来拜祭先人及有来帮忙的亲友吃解秽酒,又叫“英雄饭”,一般不能超过九碗菜,俗称“九碗头”,菜式无严格要求,但一定要有一样菜是斋菜。
死者逝去第七天夜里,相传会由牛头马面押解回家见家人最后一面,然后才去地府报到,俗称“头七”。这夜家人在入夜后,要在土地公前贴一张黄纸,引领鬼婚回家,还要准备十个菜和果品,先人生前爱吃的东西等摆在灵牌前招待鬼差和供奉先人,有的地方还会在锅里放一只煮熟的剥去壳的鸡蛋。
头七这天,家人要齐集家中,如常作息,晚上不能出厅走动,以免惊扰先人,见到有飞蛾粉蝶不能扑打,传闻这是先人的化身。到了凌晨五点鸡啼时份,家人要开大门往外丢一把菜刀,象征把先人和鬼差送走,砍断尘缘,让其安心上路。
小结:广东地区对于葬礼是非常重视的,他们也比较相信人死去是有灵魂的。所以对于后事,都是比较的严谨的。
相关推荐: 闽南丧葬习俗 闽南地区葬礼风俗 山东丧葬习俗 有哪些的风俗 汉族丧葬习俗 汉族丧礼有哪些 民间丧葬习俗 民间丧葬有哪些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