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川观新闻
应运而生记者经过连日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仍存在“洗稿”生意链,“人工+机器”的双轨“洗稿”模式,使诸多原创文章被“拆解拿走”。“洗稿”软件和一些做“伪原创”的网站称可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对文章进行分词,自动对段落中的文字顺序调整、对词语删减替换,实现“洗稿”。此外,写手活跃在网络平台,规模承接“洗稿”业务,按照千字10元至三四十元不等的价格获取酬劳。有的“工作室”甚至会大量招募兼职写手,并培训“洗稿”技巧及规避平台原创度检测的方法。(澎湃新闻1月13日)
相比于个别明星遭遇著作权官司、为抄袭道歉,“洗稿”这样的抄袭剽窃行为日复一日地大量发生,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根源就在于违法成本过低,以至于让其形成了灰黑产业链。
相比于借鉴观点和结构,最低级的抄袭就是一字不差地引用,还不注明出处。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量自媒体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抄袭原创文章来牟利。后来,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开发了“原创”功能,以求加大原创保护力度。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洗稿”产业应运而生,通过同义词替换、语序和段落变换、增添内容等方式抄袭,以逃避审查。数据显示,仅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微信一家核实并删除抄袭、未经授权发布的版权侵权文章就超过15万篇。
为了降低成本,如今还出现了洗稿软件,声称可以100%洗干净,无疑是原创者的灾难。“讲述”改为“叙述”、“中国”改为“我国”、“建立”改为“树立”、“探索”改为“探究”……相似比例被人为降低到一定程度,便不会触碰机器审查红线,即使原创者投诉,平台方也没有太多精力一一鉴别,往往以证据不足来搪塞。久而久之,原创者提供高质量内容的积极性被打击,以此为生者却靠广告流量赚得盆满钵满。
应运而生的同义词知识产权保护之所以重视程度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损失看不见摸不着,更难以量化。直接的后果,就是惩戒力度与抄袭损害严重不对称,让“洗稿”成了有利可图的生意。以微信为例,即使认定对方洗稿,多数也只是删除了事,既没有对原创者的赔偿,更不会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而作为平台方,因牵涉大量的人力物力,反洗稿的积极性也严重不足。
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著作权法》,有望彻底扭转这种乱象。新版《著作权法》的亮点有二:一是提高法定赔偿额,赔偿数额的上限从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并设定了法定赔偿额的下限500元;二是引入了“惩罚性赔偿制度”,明确了一至五倍的惩罚性赔偿加倍标准。当法律露出“牙齿”,那些寄生在原创者身上的毒瘤才会被彻底割除,原创者的春天才会早日到来。(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