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萧家老大
开运成语刘知远作为动荡时期的帝王,还是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旧五代史》对后汉皇帝刘知远的抢亲婚姻,作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描述,说刘知远年少时、因为家贫,投军当了牧马军卒,在晋阳牧马时,邂逅李氏,遂生爱慕之情。刘知远便托人向李父求亲,李父因刘家贫穷而拒绝。由是,刘知远约请了几位朋友,装扮成强盗,乘夜到李家抢亲,将李氏抢走。李氏也没有再反抗,一心一意地和刘知远过起了清苦的日子。后来刘知远以军功升任河东节度使、封北平王、她也被封为魏国夫人。《旧五代史.汉书》这样记载:“高祖皇后李氏,晋阳人也。高祖微时,尝牧马于晋阳别墅,因夜入其家,劫而取之。及高祖领藩镇,累封魏国夫人。”在《新五代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李氏为刘知远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刘承训、次子刘承佑、三子刘承勋。刘承佑便是后来的隐帝,斯时李氏大约十八岁,刘知远三十八岁。
李皇后又称李三娘,她的贤德忠厚善良,主要表现在她对百姓的关心上。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后,想赏赐将士们,但府库里又没那么多的财物,刘知远就想向百姓征税敛财来赏赐属下。李皇后知道后,反对他做这种丧失民心的事。她说:“现在你凭借河东起兵,而且又称义兵,要救百姓于苦难之中,但在百姓还没有得到好处的时候,你却将他们的钱财先拿走了。这不符合新天子应该体恤百姓的道理。妾愿意将宫中的财物悉数拿出来,赏赐将士,虽然不多,但人们不会有怨言的。”此事在《旧五代史.汉书》中是这样记载的:“高祖(刘知远)建义于太原,欲行颁赉于军士,以公帑不足,议率井邑,助成其事。后闻而谏曰:‘自晋高祖建义,及国家兴运,虽出于天意,亦土地人民福力同致耳,未能惠其众而欲夺其财,非新天子恤隐之理也。今后宫所积,宜悉以散之,设使不厚,人无怨言。’高祖改容曰:‘敬闻命矣。’遂停敛贷之议。后倾内府以助之,中外闻者,无不感悦。”也就是说,这件事传出来后,百姓们非常感动。
后来,刘知远死后,儿子刘承佑继位,李皇后成了李太后。儿子刘承佑任用一些无能的人掌管朝政,他不听李太后的劝告,滥杀无辜,后汉很快就走上了灭亡之路。后汉枢密使郭威入驻汴梁城后,对李太后以礼相待,让她主持政事。等到后来郭威建立后周,称帝汴梁时,又认李太后为母亲,尊为“昭圣皇太后”。几年后,李太后平静地去世了。这些都是后话了。
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三月,辽主从汴梁北归后,刘知远乘机率军自太原南下,消灭了辽国在中原的留守部队,夺回了后晋国都汴梁。六月十五日,刘知远在汴梁正式宣布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后汉”,改后晋开运四年为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十二年。至此,历史上又一个由刘姓创造的刘汉王朝宣告成立。同年闰七月,刘知远在汴梁下诏,昭告天下,追尊六位先祖庙号:以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为“太祖高皇帝”;以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列为庙中永世不祧之祖;追赠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为皇帝;同时为高祖母、曾祖母、祖母、母亲都追加了谥号。他蠲免赋税,大赦天下,堂而皇之做起了后汉皇帝。
兴运的成语刘知远改国号为“汉”,追尊刘邦、刘秀为先祖,意在昭示天下自己是汉家皇室的后裔,是汉高祖刘邦与光武帝刘秀的嫡传子孙;自己称帝建国,也只是恢复刘氏汉家天下。可是刘知远的“汉”,却没有一点当年汉家天下的盛世雄风和文明景象了。
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十二月,刘知远所宠爱的太子开封尹刘承训病死。刘知远因为悲伤过度而病倒了,而且一直无法康复。天福十三年正月,刘知远改元,称为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此时,刘知远已知不豫,召宰相苏逢吉、枢密使杨邡、郭威等人进宫,委托他们扶立次子刘承佑继位,又秘密嘱咐他们,赶快除掉曾经归附辽国的后晋大将杜重威。刘知远在位不满一年,于后汉乾佑元年正月二十七日,在汴梁皇宫的万岁殿病逝,终年五十四岁,被谥为后汉高祖。
刘知远生逢乱世,在其主要政治和军事活动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就是对契丹的态度。契丹是鲜卑族的一支,唐后期逐渐成为北方强悍的势力。当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太原举兵反唐,在契丹主的帮助下建立了后晋王朝。为了报答契丹主的帮助,石敬瑭不惜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并称比他小十一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亲。从此,中原门户大开,无险可守。在这方面,刘知远比石敬瑭要看得远些,做法上也有所区别。虽然,他和石敬瑭同被契丹呼“儿”,但刘知远则认为:称臣即可,当儿子则太过分,多送些金帛让辽兵援助而不必以割地相许,割地会造成将来后患无穷。可见,他对契丹更多的是主张笼络、利用,以图中原。他还曾两次大破契丹,直到称帝后也没有中断同契丹的战事。
历代史学家们对刘知远的评价多为批评,各种看法也不无道理。但须知五代十国是一个纷扰割裂的时期,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民不但备受藩镇残暴统治的痛苦,而且还受到契丹人入侵的祸害。刘知远作为这一动荡时期的帝王,在战乱中利用军事实力和政治权术获得了统治地位,不免会给中原人民带来了许多灾难,但他努力遏制契丹人南侵中原的行为,对恢复和发展中原地区的生产,还是起到了某些积极的作用。(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