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河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位叫李明山的农民拿出一颗子弹研究了起来。
他轻轻地把弹头给打开了,里面竟然有一张纸条,看起来已经泛黄了,字迹也有些不清晰,但仍能看出上面写着: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包谷五斗,食盐三斤,工农红军手枪连,甲戌年冬月13日。
这颗子弹是他前一段时间修房子时,在瓦片下发现的,借条上的李大娘就是他的奶奶项小翠,如今已不在人世,李明山只能向自己的父亲,询问这张借条的来由,随着父亲的回忆,一段隐藏了73年的秘密被揭开,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甲戌年也就是1934年,祖国还没有解放,到处战火纷飞,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中。
这一年农历十二月二日,正值冰天雪地,但红军同志们却依然在为革命事业奔走,第25军在雪地中连续行走了几日,此时战士们有些已经被冻伤,队里也没有那么多干粮了,只能向附近的村民们求助,他们来到了高河村。
当时国民党军不断地向百姓村民们,恶意诽谤红军战士们,这让村民们一时间也分不清谁好谁坏,看见身穿军装的就会立刻躲起来,于是,当红军路过高河村的时候,村民早早都躲在了村里的后山上,而李明山的奶奶项小翠,因为裹了小脚走路不方便,就留在了家中。
红军25军的战士们发现村民们都家门紧闭,他们只能挨家挨户地敲门寻求帮助,但都没有人回应。
这时的项小翠正准备做饭,听到了有人在敲门,门外的人轻声询问:“家里有人吗?”
项小翠先是在门后观察了一会儿,她从门缝里看着外面的人面相和善,就回答到:“有人,你们是好兵吧?”
25军的战士听到有人回应,欣喜地回答着:“大娘,你放心,我们都是红军,想在你家借宿一下,您看方便不?”
项小翠本就心地善良,他看见那些战士们还穿着单衣,耳朵脸蛋都被冻烂了,不免的心疼了起来,她立刻就把门给打开了,让那些战士们赶快进屋暖和暖和。
战士们一进院就拿起扫帚,把项小翠家中的积雪都给清理干净了,却迟迟不肯进屋,在院子里就地休息,这让项小翠更加确定了这些人就是红军战士们,就开始前前后后的忙活了起来,烧热水让战士们喝了暖暖身子,把家中的厚被子都给拿了出来。
毕竟那个时候家中条件都比较困难,项小翠家中也没有多少能够取暖的东西,她叫来当时四五岁的儿子,也就是李明山的父亲,去后山告诉那些藏起来的村民,来的是红军,村民们这才安心回家,这些战士被分散的安顿在各个村民家中。
到了吃晚饭时,项小翠要给战士们做饭,战士们却说:“大娘,不麻烦你了,我们带的有粮食。”
战士们捡了一些干柴,支了一个简单的炉灶,在一个瓦罐里放了半把米,但却添了满满的一罐水,过了一会儿,这些战士们都端着一碗米汤,说是米汤,其实就是一碗热水,带了点米味儿,碗底只飘了几粒米。
项小翠看见战士们的饭,心中很是难受,她生气地对战士们说:“你们吃这个怎么能行?不准吃了,我给你们做饭。”
她拿出自己家中70斤的玉米,给战士们做了一些吃的,把家中准备过冬的腌菜都给拿了出来,想让战士们能够吃一顿饱饭,这是战士们这一段时间吃的最好的一顿饭了,项小翠看着战士们吃饭的样子,忍不住红了眼眶。
战士们都连忙问她是怎么了,原来,项小翠的儿子以前被国民党给抓走做了壮丁,没多久,她便收到了儿子阵亡的消息,这些红军战士们跟她的儿子年龄相仿,恍惚间,她以为自己的儿子还在。
战士们听完都紧握着项小翠的手说:“大娘,您别难过,以后我们都是你的孩子,等红军打赢了,革命胜利了,我们都会来孝敬你的。”
项小翠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连点头回答道:“好好好,你们都是好孩子。”
到了晚上休息时,那些战士们仍不愿麻烦百姓,他们看项小翠家中只有两间房屋,竟准备躺在院子里过夜,项小翠把家中的秸秆都给拿了出来,铺在了牛棚里,让那战士们在牛棚里休息。
一般战士还好,但有一些重伤员要是再在外面冻一宿,那不是就更严重了嘛,项小翠连忙把一间屋子给腾了出来,让那些重伤员们在屋里休息,在寒冬腊月里,项小翠的善举,给战士们带来了一丝丝暖意。
红军25军在高河村停留了大概半个月,战士们在村民家中劈柴、挑水,看村民门屋有些损坏的就立刻修了起来,把家里的脏活累活都揽到自己身上,有些村民到现在都记得战士们忙碌的身影。
天气逐渐回暖,受伤的战士们逐渐恢复,25军便决定离开此地,十几天的时间,战士们早就和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项小翠心中也是十分的不舍,但前方战事紧急,战士们还要上阵杀敌。
临走前,项小翠把家中仅剩的3斤食盐都给拿了出来,红军战士们想着毕竟麻烦了这么久了,不好意思再拿什么了,项小翠看战士们迟迟不肯收下,假装生气的说:“你们要是不收,再见面了,我可是就当不认识了。”
战士们只能收下了项小翠的心意,一个老干部拿出纸和笔,说要写借条,项小翠急忙拦着说:“这都不算啥的。”
但老干部说:“我们部队规定,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您帮我们了这么多,必须要给你写一个借条,等战争胜利了,您这个借条什么时候都作数。”项小翠也只能收下了这一张借条。
借条上写着: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包谷五斗,食盐三斤,工农红军手枪连,甲戌年冬月13日。那时的手枪连就是红军25军。
后来,红军第25军前往陕西作战,途中又来到了项小翠的家里,当时项小翠家已经快要吃不上饭了,但她并没有把那张借条拿出来,只是想好好的把那张借条给保存起来,留个念想。
那时候到处都是战乱,有一天项小翠在路上捡到了一个子弹,发现那颗子弹是空的,心想着把借条放到这里面刚好,于是她把借条放到了这个空弹壳里,找来了一个盒子,放在了家中屋顶的瓦片下,自此以后就把这件事埋在了心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不少人都把欠条拿到了政府进行兑换,但项小翠却始终没有提起过那张借条,她觉得那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直到项小翠80岁那年,这时的她已经有一些糊涂了,迷迷糊糊的会说一些话,有一些话项小翠却一直重复着:“借给红军的那些粮食,你们不能去要,更不要拿着借条让政府还,不要给国家添麻烦。”
但却始终不说借条在哪里,就这样带着这个秘密离开了人世。
直到2007年时,项小翠的孙子李明山,觉得家中房屋有些破旧了,准备翻修一下,谁知在修道屋顶时,竟在瓦片下发现了这个盒子,盒子里面竟然有一枚子弹,在他印象中,家里都是农民,也没有人当过兵啊.
他便拿着那颗子弹研究了起来,没有想到那颗子弹是空的,里面放的是一张纸,他仔细辨别着上面写的字: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包谷五斗食盐三斤,工农红军手枪连,甲戌年冬月13日。
爷爷姓李,所以奶奶项小翠被称为李大娘,而如今奶奶已经去世,所以李明山便只能向父亲询问,这颗子弹是怎么回事,这才勾起了父亲幼时的回忆,隐藏了73年的秘密才就此被揭开,了解完事情的原委,李明山很是激动,自己的奶奶竟然还做过这么伟大的事情。
随着知道这件事的人越来越多,便有一些人,赶往李明山家中,想要花3万块购买这张借条,当时李明山家中条件很是一般,但不论那些人怎么说,李明山都不为所动。
李明山觉得奶奶当初不去政府兑换,选择把这张借条珍藏,就是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如今自己也不能辜负奶奶,于是他来到了红军第25军纪念馆,决定把装有借条的子弹无偿捐献。
这张借条真正展现了军民一家亲,也让后人知道了那些革命烈士,曾经历过的那些艰难岁月。
向所有的革命英雄们致敬!